最近在读曾国藩日记,触动挺多,昨日读到,引用东坡语:“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曰:“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遂想天下事大多难在“不求”上。有些事需要求,但有些事确实不该求。有时事情就是这样,求而不得,不求反得,记得十年前读《金刚经》,有一段的意思是说,菩萨行善事,是本性天性,自然而然,不是为了什么功德,如果想靠行善成为菩萨是不成的,你一动这个念头境界就下来了,就成不了菩萨了。
譬如名人做慈善,从社会层面看,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对社会是有益的。但对个人来说,往往有些是为了名声,有些是为了炫耀,所以龌蹉事也发生了不少,做慈善不是内心真的想去帮助人,而是有目的性的为了得到其它,如果没有这个回报可能就不会做了。所以广而告之的无非是上个新闻,推些软文,恐怕自己都不在意钱最后哪去了,只要这个行为,这个新闻出来就好,有时一不小心适得其反,再弄得灰头土脸。而有些人匿名做慈善,偶然被发现,一片赞誉,觉得这是真心做慈善,可能大家心里对其就有了这个善良热心的形象了。
譬如为官,真的是许多都为了财色,为了地位,求的太多。现在不讲道德,可古人讲道德,讲修身,贪官污吏亦是遍地开花,何况是现在这个时代,贪腐的代价不够重,全靠自身修养和情怀了。
譬如为文,尤其是手机阅读盛行了,许多文章中充斥着大量的图片,斗图,甚而有时候图文一点干系都无。图文混搭漂亮些,视觉上要好些,但是最好和内容有点关联,即便没关联,风格上要相称。其实有个原因,就是许多为文,是奔着变现去的,有着强烈的求,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认同,所以往往一个热点出来,所有人都在蹭,所有人也都在炒,几张图片,从书里从影视剧里从各种地方抄出一些东西拼拼凑凑,一篇文章就出炉了。不能说没思想,可能最后也会有些干货,有些真知灼见,然而一大半是无用的,没有价值的,对于读者来说,真的性价比不高。所以有人说,现在缺乏深度阅读,碎片化阅读价值低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