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今日开启新书阅读《成就》,完成了三篇推荐序,以及前言和开篇的阅读;
R:实话说,自己还真是才疏学浅,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比尔坎贝尔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让这么多的谷歌高层为他写书?要知道这三作者之前还写过一本畅销书《重新定义公司》,虽然也没有精读,但大概还是知道是讲述谷歌的管理模式和策略的。
对于一本全新的书籍,我会选择精读细读,所以我的阅读速度是很慢的,一般阅读看推荐序就是大概略过,这本书一看写推荐序的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一种直接告诉我,比尔坎贝尔一定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了不起的“大人物”。
三篇推荐序里都有很多案例来证明坎贝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曾鸣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既能成就他人,也能成就自己的人,他的成就的源头是对人的尊重和爱,并且一个人成就越高,越有利他精神。
吴军老师则重点讲到坎贝尔先生在管理思想和人才培养的四个特色:重视在IT企业里大家做事的规范性;强调IT企业在企业管理和传统工业企业的差异;强调服务型管理的重要性;强调管理者自身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效率。
李开复老师既谈到了他做人的特质又讲到了他“朴素的管理哲学”,坎贝尔先生是一个“愿意帮助他人,做更好的自己”的人,和曾鸣老师“成就他人,成就自己”的理念如出一辙;他还极富同情心和商业管理头脑,对商业,产品,战略有清晰的洞见;另外还提到坎贝尔先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最后讲到他“朴素的管理哲学”即能尊重和信任员工们的想法和意见,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沟通和共事。
T:读完这三篇推荐序,已经彻底激发了我探索坎贝尔先生这个人的兴趣,书中提到比尔常说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先成为一个优秀的教练。”
思考点在于”教练“和”老师的区别“……
在教育培训行业五年,我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教练”,一个身份是“老师”,但只有一种情况下,学员们才会叫我“小狮子老师“,那就是我每次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我大部分的工作角色仍然是“教练”的角色,所以适应了多年大家称呼我“小狮子教练”,突然换到萌姐平台,对于一个新人,刚刚才起步学习阶段,每个加我私信的小伙伴第一句话就是“小狮子老师您好……”
说实话,适应了一个多月了,还是无法适应,刚开始我会很礼貌的对每一位加我的小伙伴回敬道:”老师您好,叫我小狮子就行了“,可后来发现,这只是一个圈子小伙伴们彼此习惯的称呼罢了,就像娱乐圈里人人必呼对方”老师“,在心灵成长圈里人人都是”师兄“,并没有太深刻的内在含义,所以我也欣然接受”老师“这个称呼了。
但在我的认知中,”老师“应该是德高望重才德双全的人,普通人是企及不到这种高度的,”师兄“则是受师门传承,同道修行之人,尔等凡人岂能称之?而“教练”是“有教有练”,主要应该是督促学习和陪伴成长。
我担心对“教练”一词的认知有偏差,我专门去查了字典,“教练“这个词最初运用在体育赛事中,指”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的人“。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练“的意义逐渐引申为”协助当事人达成目标“的人。
与传统管理的理念不同,教练的思维是把团队比作一支球队,他们要做的不是如同军人般服从命令,而是把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并且在与其他人的协同配合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再来理解比尔的这句话:“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先成为一个优秀的教练。”
比尔是把自己变成一面镜子,能够让员工看到他本身的智慧和潜能。而他要做的,是对每一个员工的尊重与敬畏,并且学会顺势而为。教练关注的不再只是“自我提升”,而是协助员工一起提升,让整个团队一起提升。
D:曾经的我一向是特别注重“自我提升的人”,除非是在工作中,我的职责就是“教”和“练”,其他时间我并没有太多想去帮助他人提升的想法。但现在的想法变了,成就他人,同时才能成就自己,因此最近也一直持续再做“利他”之事,也许自己的知识体量在“教”的层面无法有太多的成就,但我愿我的存在,能让一起同修同学的小伙伴们在“练”的层面能感到无处不在的温暖,我们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