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我们都被《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刷屏,人们对该片是一致的好评:豆瓣评分超过9.0分,上映30天票房超过30亿,这种成绩既是对电影的肯定,也反映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和共鸣:病人的无奈、痛苦和希望,有人评价“这是近十年间少有的直视普通人生活的好电影”。我也是受好奇心的驱使,在7月30日观看这部影片,看完影片,我感慨万千:在疾病面前人确实很渺少,我们始终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生命面前,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
影片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中年男子程勇经营着一家保健品店,人生失意又离婚。不速之客吕受益的到来,让他开辟了一条去印度买药做“代购”的新事业,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在这条“买药之路”上发现了商机,一发不可收拾地做起了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印度仿制药独家代理商。赚钱的同时,他也认识了几个病患及家属,为救女儿被迫做舞女的思慧、说一口流利“神父腔”英语的刘牧师,以及脾气暴烈的“黄毛”,几个人合伙做起了生意,利润倍增的同时也危机四伏。程勇昔日的小舅子曹警官奉命调查仿制药的源头,假药贩子张长林和瑞士正牌医药代表也对其虎视眈眈,生意逐渐变成了一场关于救赎的拉锯战。在帮助千千万万因病致贫、因贫买不起药的病患代购印度特效药的过程中触犯了法律,最终被绳之以法的故事。
1.《我不是药神》的原型人物陆勇
这部电影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所以它更显得真实而感人,而这个真实的故事的原型人物就是陆勇。
2002年34岁的陆勇被确诊为慢粒白血病,彼时陆勇是一个企业家做生意的小老板。但进口的格列卫一盒23500元,一年30万的药费让他也吃不消,没两年,他已买不起价格昂贵的正版药,只能改吃400块一个月的印度格列卫。为了帮助更多的病友,他帮助病友代购这种药。在他的帮助下,成百上千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被诸多病友尊称为“药神”。
2014年,陆勇被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陆勇被抓捕之后,600多名白血病病友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他免予刑事处罚,此事也引发社会关注,2015年,检察院撤回起诉,陆勇也重获自由。
2017年1月,进口的格列卫被纳入医保,一盒药的个人自负价格是5060元。
在我的心中,陆勇是伟大的,他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千万病友。也通过这个事件,促进了“格列卫”进入医保,更多的慢粒白血病不在为看病贵而苦恼,也给了更多人生活的尊严。为了救白血病人而触犯法律的行为虽然是不值得提倡的,但也是一种无奈;但陆勇的事件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法,法大于情。
2.为什么专利药这么昂贵?
这部电影的一个焦点就是药企的专利药太贵,导致很多人吃不起,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有些人甚至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这难道是药企的错吗?在我看着,药企作为一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药企收不回成本,那么他们就不会研制新药,那么会有更多的病人无药可救,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医药的开发到上市,需要4期的临床实验,还要加上前期的基础科研,其成本超过30个亿。另外,即便是一帆风顺,一种药物开发到上市,最快也要通过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在感慨专利药价格高昂的同时,也要对科研工作者给予尊重。
从这个角度出发,影片中印度的仿制药大行其道,并不值得鼓励,这只是印度政府基于特殊国情的权宜之计。
如何降低药价?第一、我希望政府能加强对专利药的监管,防止专利药成为行业寡头后随意提升成本。第二、政府降低专利进口药的税费,切实降低药价。第三、政府将重要的进口药纳入医保,切实降低病患的购药成本。
3. 得了大病,我们该怎么办?
看完电影,“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这句台词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生病时没钱治疗,这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无奈和焦虑。
得了大病,我们该怎么办?世上没有救世主,唯有自己才能救自己,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其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少生病,这是基础。其二:强大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让自己成为有钱人,才能看得起病。其三:成为千万富翁毕竟是少数人,普通人该怎么办呢,大病医保和重疾保险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保险虽然改变不了我们的生活,但它可以防止我们的生活被改变。
影片中这一片段让我泪奔:“病重的奶奶对警官说,“为了买药,房子吃没了,家人也被拖垮了。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得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对面生死,我们都有选择活着的权利;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愿我们都能健康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