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我不是药神》:我只想生活着有希望

《我不是药神》:我只想生活着有希望

作者: 许舟夕 | 来源:发表于2018-07-07 23:21 被阅读136次
《我不是药神》剧照

《我不是药神》成为最近大家都在热议的一部电影,我在昨天晚,去到电影院看完了完整的电影后,当电影结束,场等亮起,看到周围有不少人被电影感动得无法发声,泪眼婆娑。

距离我上次写影评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看过那么多的国产电影之后,终于有一部电影让我觉得很写实,很有人情味,所以这次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把我的观后感写一下。

剧照

1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叙事线也并不复杂,大致讲述的是一群没有钱购买正版药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为了能够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竭尽全力的去获得低价便宜的印度药,但是这种药并没有获得相关部门的批文和允许,被视为违禁药物,因此电影主人公陈勇,低价卖印度药给病人救命的同时,也违反了法律,最后被判刑。

道义与法律、苟活与良知、金钱与欲望、电影中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塑造,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警察依法办案,追查走私药物,情节的推进最终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对立起来,警察与人民立场的对立,法律与道义的对立,引发众人对“药”的二重定义理解,到底它是救人,还是害人?

在平常我们所认知的对“药”的理解,它是用来救人的,但当他的价格已经超出了正常人可以承受的范围时,即便它的药效是用来救命的药,也可以成为害人的存在。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让人记忆深刻,警察们依法办案,把在吃印度违禁药的人名群众都带到了局子里,并且恐吓着说“你们把他供出来是对你们好,如果不把他说出来,等于是包庇犯罪”。看到这个片段是我有些想发笑,属于中国式的,从古至今逼问犯人的问话套路,在这里终于不起作用,警察口中所谓的“罪犯”在这样一群久病缠身的人民群众眼里早已经成了救世主,不会有人会主动把自己救命的稻草给亲自毁掉,他们与程勇早已缔结了最牢固的“生的希望”的关系。

之后一位老太太站了起来,这个对话也是戳中很多人泪点的地方,他弱弱的对着曹斌说“警官,我求你件事呗”“不要再追查印度药的事情了,正版药4万块一瓶,我吃空了房子,吃垮了家庭,印度药才500块钱一瓶,那卖药贩子人家根本就不赚取,是不是假药,我们自己吃着还不清楚么”

当民众对警察用“求”字,求他们不要追查假药的出处,以如今的价值观来看,这是极其荒诞的现象,警察原本的职责就是依法办案,抓住假药贩子,从而为人民服务,但如今人民却是求着警察不要追查犯法的人,这样的情境不得不引发人深思,面对这样的场景,到底是该“依法”还是依从“民言”?进而引发出“法”与“义”的道德争议。

对于吃不起药,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人名群体而言,高昂的正版药,已经不再是救世济人的药了,那已经是害人的药,它不会害病人的身体,但却害的是一个个的家庭。即便它的药效可以救命又如何,有药却买不起,能救命却没钱救命,才是真正的让人痛心疾首的,原本是有希望活着,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希望流失,有什么比这更绝望的?就如吕受益的一生,在他和程勇一起卖假药的时候,他强烈的渴望生,他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但转眼间,重病缠身即便有儿子和妻子在侧,不想因他的病而拖累她们,选择了自杀。在没钱看病的情况下,正版药无疑是一枚催死药。

剧照

2
再来说一下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设置,非常有意思,人物特点和性格也非常鲜明。其中我真的很喜欢彭浩和吕受益这两个人物的表演,让我眼前一亮,除他们两人之外,其他人也都很入戏,表演一点都没有违和感。

故事的背景设计在02年的上海,电影中没有出现像小时代里奢华都市的场景,所呈现出来的背景只有杂乱的小街,昏暗的小屋,不够整洁的店面、以及属于那个年代的纸币和电脑。即便是身处大都市,对于身患疾病人而言,他们的生活条件不会因此而改变,甚至条件更为恶劣,他们一个个面带口罩,出入于各种小巷和鱼目混杂的疙瘩地方求生。

彭浩是电影里的“小黄毛”,第一次出场就是将吕受益手里的药给抢走,并且还给了吕受益一个很挑衅的表情,这很符合“社会混混”惯有的风格,但是随着电影的推进,从他冲上去替牧师出头暴打张长林,在酒吧里紧握啤酒瓶,散伙饭时喝完啤酒杂碎酒杯愤然离去,到最后自己开车引开警察。一庄庄一件件无一不体现他愤世嫉俗,对朋友忠肝义胆的性格特点,整个电影他的脸几乎都是被长长的黄头发掩盖,话不多,可能是因为自身是带病,长期生活比较拮据,造成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不爱笑内向的特点。在电影中,他的情感的表现很具有感染力,很容易让人记住,最后也是很让人心疼的一个角色,带着笑意发生车祸的那个场景,让人很窒息的一瞬间,头已经剃了,车票也还在玻璃板下,但人已经回不去家了。

吕受益的扮演者王传军,这次在电影中的表现也是广受网友的好评,在人物的设置和处理上性格特点也很鲜明。他戴着一副眼镜出场,俨然一个知识分子的角色,但是身体孱弱,居住着狭窄的民居,但是性格开朗憨厚,为了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努力的寻求着生的方法。一开始他找到程勇,笑嘻嘻的给了他一个橘子,再到最后一面见程勇依旧是笑着让他吃橘子,虽然场景极其的相似,但人物的心里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说第一个橘子是吕受益的希望,那最后一个橘子就是他希望的破灭。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人物,一般的家庭,一般的性格,听完德国格列卫张长林的演讲后回到车上,他说“我觉这是真的,才两千多”,他和其他所有身患慢粒白血病的人一样,只要有“药”的希望,就甘愿被洗脑,或者说甘愿相信那是真的,以谋取心里安慰,暗示自己生存有希望,只有当人生活到病怕了的时候,即便知道药是假的,也会报孤注一掷的去试药,相信它是真的。

刘思慧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位单亲妈妈,虽然自己不是白血病患者,但她的女儿却患有慢粒白血病,面对高昂的药费,对于一个单亲妈妈来讲负担实在太重,她靠着夜店的工作来负担正版药高昂的药费,才能勉强维持着现有的生活,剧中陈勇送她回到家中,刘思慧的家并不是很大,也并不华丽,一扫而过她与她女儿合照的照片,她们却是笑的很幸福的模样,孩子对她来说就是一切。在程勇了解了刘思慧家庭情况之后,阻止了跟刘思慧发生关系,在临走前还交代他好好照顾孩子,那个时候刘思慧嘴角上扬的笑了。当一个女性长期被灯红酒绿所围绕,为了赚钱,不惜出卖身体和自尊,做自己其实并不太愿意去做的钢管舞女,供客人欣赏,渐渐的心会变得冷淡,面对程勇,脱衣服的一瞬间,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仿佛这样的事情她早已经做的行云流水,不羞不臊,曾在她的眼中所有的男人都是为了肉体,没有人会真正在意她脆弱不堪的情感,所以当陈勇替她出头让酒吧男去跳钢管舞的时候她眼里带着泄愤和酸楚的眼泪,所以当程勇拒绝她并关系孩子睡觉的时候她欣慰的笑了,总算有个人让她觉得厌弃的人生还有光明。

刘牧师这个角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他说话总是不急不慢,佛系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在电影中,刘牧师因为懂得英语,所以他的角色承担着对接印度制药厂下单的责任,使得剧情推动合理化,另一方面因为在故事的原型中,陆勇自身是会英文的,所以刘牧师这个角色必不可少。再来返观电影,每天都会有人去祷告,但是面对病魔真的是有用的吗?身患疾病,即便是面对上帝,潜心祷告,也不会被救赎,刘牧师其实心里很清楚,所以他也加入到了这个小团体当中来了,与其将希望寄托于上帝,倒不如自我救赎。

故事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几乎是慢粒白血病极具有社会群体代表性的人物,独自谋生的年轻黄毛、拖妻带娃家庭的吕受益、单身妈妈家庭的刘思慧、以及年事较高的刘牧师,最后一类就是电影的主人公程勇,他没有白血病,但是他的家中有着患有白血病的老人,面对昂贵的治疗费,交不起房租的困境,促使着他不得不走上与吕受益联手买药的这条路,这几类人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他们憨厚可爱,但是却都在联合做着贩药的事情,这样的人物设定,他们的联合以及平时互相交流的言语表达,也是让人看的很有黑色幽默感了。

在整个故事线中,程勇这个角色的情感变化是最复杂的。在电影的开场,给定他的角色就是一个穷困潦倒,没有理想,只想挣钱和贪小便宜的市侩模样,一心想要让儿子留在身边,谁不让他和他的儿子在一起,就会脾气暴躁的动手。但是他的贪钱却又是有着骨子里的尊严,他拒绝前妻的所谓的“补偿”,并且愤怒的对前妻吼“这个钱是你的吗”,对他而言,儿子就是他的命根,具有极强烈的父亲角色使命感,他对自己儿子的重视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刘思慧对她女儿的程度,所以当刘思慧的女儿两眼看到他后,他拒绝了刘思慧的热情并叮嘱她照顾好孩子睡觉,他的父亲的角色一面再次体现,又或许是对于刘思慧也有同病相怜的感觉,所以更能体会刘思慧的处境。直到最后他要被送进监狱的时候,依旧不忘跟曹彬打声招呼,“告诉小树他爸爸不是坏人”。虽然他毫无志向,脾气也暴躁,但是面对家庭离异,却并没有把情绪带到孩子的身上,这个方面是值得尊敬的。

在陈勇遇见张长林之前,电影用了快速剪辑的手法,将他们卖药的过程用喜剧性的方式表达一笔带过,直到张长林找到他并要跟他做交易,他才意识到,如果长期像他们现在这样的卖药,迟早有一天是会被警察抓的。在一起吃火锅的片段,他说“我不是白血病人,我也上有老下有小,我不想被抓”这段话可以说是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但也有可能是他不想周围的伙伴未来被警察抓,所以大雨倾覆,人散离席,他没有任何挽留,在这个阶段他对于他们虽然心生歉疚,但还未到违背良心的地步。

一年之后,弟妹吕妻找到程勇并求他救救吕受益,但是碍于纺织厂要接待贵客而不得不将她拉到一边,KTV包厢内热闹十分,一个特写镜头映照当时程勇的表情,后面的背景化为虚幻,他陷入沉思与纠结的自我斗争,最后还是决定去看一眼吕受益,却没想这一见竟是最后一面,他问吕受益“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吕受益却只让他吃个橘子。去过吕受益的墓牌前祭奠,将钱塞到吕妻的怀里却被拒绝,出门时所有人用一双双的眼睛看着他,此时的程勇良心上开始自我谴责,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自己,进而刺激他对自我良心的谴责,由心理上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而他高价购药低价贩卖给白血病患者的行为也变得合情合理,可以将这样的行为理解为自我的赎罪,也可以理解因为吕受益的离世,刺激了他的普世观,使得他对病患人群的同情,他不希望有人跟吕受益一样是穷病。之后一个场景,杨思慧跟他说这样是亏钱的,他却说“就当是我还给他们的”。

到最后程勇的结局就像电影刚开始跟刘牧师的对话一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语成谶,电影的前半段,如果说程勇这个角色卖药主要是为了挣钱,那后半段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一种救赎,因为吕受益离去对他的刺激,使得他希望天下无穷病,在最后被关入车走在大街上的场景,他看到了众多白血病患者,包括逝去的吕受益和黄毛,这个片段特意用了渲染的方式,温情但是却更让人觉得心酸,容易让人联想到《七号房的礼物》片尾热气球飞出监狱高墙的场景,同样温情却让人心酸。此时长街上的景况,也许并不是现实真的存在的,但是程勇心理所期盼的,希望所有的白血病患者可以脱下口罩远离病痛,重新融入人群,期盼着自己的良苦用心不负吕受益和黄毛对自己的期盼。

3
在电影中出现最多的一个概念就是“希望”,众多白血病患者活着的希望。电影最初也让我们看到的是批判药价的不公,法律的冷漠,以及执法的不近人情,但最后程勇在法庭上坦白说“我知道我有罪,但是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我只希望不要穷病,活着有希望”,面对法律与道义,程勇承认了自己有罪,但却有同时希望自己的“罪”,可以换来政府对药价的调剂,可以换来更多人对生的希望,这个场景没有配乐,没有人闹场,整个过程沉着且冷静,不带任何的私人情感,维护的是法律的权威性,这种处理方式既让观众心理闷着一口难受的气在,又没有对法律作出任何的个人情感上的偏向认知,仅是陈述事实。在片尾给出了这个电影故事的原型最后造成的影响,将“格列卫”药物纳入了医保,体现的是国家的进步,也算给主人公的付出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海报

PS:上面就是大致的对这部电影的个人理解,电影中可以理解和对人物的解读也可以是多角度,以上文中关于一些人物的台词,是我看电影时大致记的,可能跟原台词有出入,但是大意是不变的,全文我也没有拿这部电影跟其他类似题材的电影做比较,许多韩国电影的批判性会比较凸显,但是在这部电影中还是弱化了批判性的,只希望将来的中国电影可以越来越好,不要让人看着尴尬就行哈哈(题外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不是药神》:我只想生活着有希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nx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