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被贬之地贵州,他从南京出发,山一程水一程,历经千辛万苦,公元1508年,王阳明终于到达了贵州的龙场驿。
1.被贬贵州龙场驿,发现小洞天
明代的贵州是一个非常偏僻穷极的地方,大部分被贬到贵州的官员,不久都会染病去世,因为那里的气候和环境实在是太恶劣,很多人适应不了当地的环境。
龙场驿在贵州省贵阳市的西北部,所谓的“驿”相当于招待所,主要是招待来往的官员。
王阳明看着杂草丛生,荒芜不堪的龙场驿,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苦中作乐,在闲暇时,他就喜欢去爬山。
有一天在县城东边的山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洞,好奇心促使他探个究竟,走进去一看,宛如仙境,云雾缭绕。
似乎冥冥中注定一样,此山洞就像在等待久违的主人,而王阳明对此地似曾熟悉,有着深缘一样,他随即做出决定,搬进此山洞居住。
2.搬进阳明小洞天,生活简陋
王阳明有了想法后马上就行动,于是吩咐佣人们把自己的行李和家当都搬进山洞里。山洞的条件虽然艰苦一点,但经过他们好好布置一下,也焕然一新。他把这个洞取名为阳明小洞天。
他们打造并布置了石床,石桌,石凳,石灶台,石头象征着坚毅,王阳明决定在此修行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由于初来异地加之环境恶劣,搬进山洞不久,他的仆人们就病倒了,王阳明没办法,只好一切都自己动手,还得给仆人们熬药,做饭,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为了丰富生活的食材,他开始开荒种地,种菜,当刘瑾知道王阳明没死的时候,还时常打探他的消息,并没有想放过他的意思,所以王阳明也时常提防着自己的安危。在这段时间中,他不得不重新思索着人生中一系列的问题。
3.悟圣人之道,心学诞生
王阳明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长期的阅读和思考,让他的思维和境界也一步步开阔起来了。
他时常在想一个问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如果圣人也面临着同样的环境,他们又将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伴随着对这个伟大命题的思考,王阳明顿悟了。孔子孟子,还有传说中写出《周易》的周文王,他们不都是和自己遇到同样的困难吗?圣人之心和万物之理是共通的,心中之理和天道,其实就是一体啊。
他瞬间醒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了。
“道”其实就是吾心之道。用本心去辨别和判断事物。
所以,王阳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圣人之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所以我们根本不必向外去求什么。只需要“求理于吾心”就好了,就是所谓的“圣人之道”!
从此,王阳明开启“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一门伟大的哲学——王阳明“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心学,后来成为无数人的指明灯,它不仅影响了着我们中国人,更是对日本和韩国的许多名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