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兄弟,初中勉强毕业,在社会上混了几年,后来当学徒,给人跑腿,慢慢的自己创办了企业,在乡镇,一年从一开始的四五十万,到后来百来万,一步步有钱了……
家乡里也有好好学习的兄弟,有几个终于考进了大学,毕业了进入单位。经过辛苦打拼,辗转几个企业,蹉跎几年,到头来还在求职。重要的是,疫情一来,有的收入打折,有的失业了……
当然,这只是最近十年的见证,是我们乡下农村人眼皮底下的见证。
我们在保持正知正见,讲学历溢价,为什么与感知这么远,甚至截然相反呢?
直至今天看到中石油的招聘补录名单,清一色的清华、北大、海外名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直至我们知道,国企央企的安逸,高福利的保障。他们不会因为疫情减工资,不会因为生病住院而损失多少收入,甚至节假日福利,周末旅游,不必考虑老了以后没收入,不必担心房子和孩子教育……这些是一个乡镇小个体、私企老版难以想象的。
精神的压力是无形的,可是人的创造力平台是天壤之别的。社会的认同感更是宛若云泥。
学历溢价,无非就是好的岗位稀缺,画几个杠杠进行筛选。你说这些职位一定要那方面的人才才可以做好吗?不见得。具体的工作,还是要经过刻意练习的,从象牙塔出来的人未必在技术上比熟练工做的好。
只是,这是人为设定的一种筛选制度。
学历溢价是一种共识,尤其是国家机关,国家企业,事业单位。
当然,学历溢价还有一种大概率成功的概念,就是学识的价值。那些高学历的人,大概率是有价值,有创造力,有高效率的人。对于企业大概率能带来价值。
企业选择人才,对于刚刚入社会的白板,只能靠学历选拔时,那就择优入取。凡事有标准,必然有公平与不公平,也会伴随效率问题。
选择高学历的人,也是企业高效选择人才的一种方式。
所以学历溢价对不对呢?家乡的兄弟们只有时间的考量,没有更宏观的空间的观察。
也许对于问题的思考结论,与观察视角和视野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