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的循行,经文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膪中内廉,与膪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顺蚴;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脶;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顺。”首先这段经文中的“踹”指小腿肚;其中的“顿”指眼眶下的高骨,即颧骨。然后这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指爪甲的外侧;向上结聚于足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关节处;后再向下沿着足的外踝于足跟部结聚;沿着足跟向上行,在胭部结聚。该经筋的别支,从外踝向上行,结聚于小腿肚的外侧;向上到达胭窝中部的内侧,与从足跟上行的一支并行向上结聚于臀部;再沿着脊柱两侧上行至颈项部。由颈部分出的一支别出这一条经筋,进入舌,并在舌体结聚。另一条由颈部分出的经筋直行向上结聚于枕骨,向上到达头顶;又沿着颜面下行,结聚于鼻。下行经筋中分出一支,像网络一样行于眼的上睑部分;再向下结聚于颧骨。还有一条分支由挟脊上行的经筋别出,从腋窝后侧的外廉上行结聚于肩髑部。而另一条则从腋窝的后外廉进入腋下,向上行至缺盆处;然后再向上在耳后的完骨处结聚。最后另一支,从缺盆分出,斜向上进入颧骨部分,与从颜面部下行的结于颧骨的支筋相合。
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的主病,经文曰:“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膪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的发病,主要表现为足小趾分出一支的症状,可见足跟肿痛,胭窝部拘挛,脊柱反张,颈部筋脉拘挛疼痛,肩不能抬举等症状;另外,腋窝处的分支还可见到缺盆中有扭痛,不能左右摇摆之不适。
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病的治法,经文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嘲为数,以痛为输,名日仲春痹。”首先解释:“燔针”即火针,也就是指烧红的针。“劫刺”则是一种针刺的手法,即快速进针和出针的刺法。其中的“知”通“至”,指达到治疗的效果,即病愈。而“以痛为输”,则是指在痛处取穴,即取天应穴、阿是穴等。而关于“燔针劫刺”,是一种以火针治疗的方法,现在的临床上也有使用,但这种治疗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其并不是很常用的治疗手段,故应该慎重使用。另外所谓“仲春痹”,此是一种以一年四时顺序命名疾病的方法。因为一年四季各三个月,每一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各自命名其中的一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等。这既是标示时间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盛衰的情况。最后,这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在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疾病时,一般都选用燔针,疾进疾出,病愈则止,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的输穴,这种病叫做仲春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