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这里是心研书籍,我是平原~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独特的话题:当今时代的死亡教育。
01
我们需要死亡教育吗?
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尤其是老人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更是讳莫如深,日常生活孩子们说了不吉利的话,不仅会被家长责怪,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遭受一顿“皮肉之苦”。而且,家长也会小心翼翼地避免某些具有象征意义上的话题,比如,自行车轮胎没气了,随口对爷爷说:“爷爷,没气儿了。”在老人看来,这就像是一种诅咒。事实上,死亡对于老人的威胁无疑是紧迫的,可能只是轻轻摔了一跤,他们的生命之花就会从此枯萎。
很遗憾,在中国,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死亡教育,都是要尽量避免去谈论死亡。虽然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在死亡面前,金钱与地位都不能改变生命必将逝去的事实。
那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我们或许更应该体面地去面对死亡、谈论死亡。2019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足可见我们应该将死亡教育提上日程。
如果真的到了要离去那一天,你有没有想过怎样和亲人告别?我们自己又该怎样坦然地离开世界呢?在此,我想推荐一本豆瓣评分9.0的“死亡”经典著作:《最好的告别》,或许书中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02
最好的告别
书中对“死亡”话题给出的阐述有三点:首先,医学是有限的。在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时,医疗药品可能已经毫无意义,尽全力救治也可能不是最正确的做法,这时可以考虑善终服务,即为病患者及其家人提供的照顾及支援服务,令生命垂危的病患者舒缓病症,让他们余下的日子活得舒适和有尊严。
其次,我们要理解,高龄老人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在人近黄昏之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当时情形下尽可能丰富和充分的生活。
因而,阿图·葛文德医生将善终服务的理念和项目引进来,希望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让人们获得有尊严且快乐满足的生活。
最后,作为凡胎肉身,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死亡教育并不完全是悲观、失望、绝望的;死亡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我们要爱自己的生命,要爱他人的生命。只有把“死亡”这个环节看透彻,“生命”才会更有意义。所以,阿图·葛文德医生的建议是: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希望我们再次谈起死亡时,不再拘泥于常规束缚。坦然面对吧,通过死亡去珍惜、思考生命,在此生每一个日子里,对生命翩翩起舞。
03
书籍简介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作者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而深入的探索。
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读者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惋惜地讨论了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04
话题征集
在《夏日庭院》中,一位老爷爷与三个小学生成为了忘年交,三个孩子在亲历了老爷爷的逝去之后,一个孩子说:“我夜里可以一个人上厕所了,我不害怕了!我们在那个世界里有熟人,他会给我们壮胆!”
余华认为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于我而言,我们对亡者的怀念并不能让他们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之间的爱永不消逝。
朋友们,从什么时候起,你对死亡有了自己的理解?你第一次接触到“死亡”是什么时候?欢迎分享。
今天你看书了吗?
文案丨平原
排版丨欧阳彬欣
校对丨明明 喵君姐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