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5后的青年,我们儿时的娱乐方式就是跟小朋友们玩玩游戏,回家之后看着那个稍微有点显小的“彩色电视”。每天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着我们现在再也不会看的《大风车》。而今,一些孩子或许已经被手机“绑架了”了。
前几天,腾讯新闻爆出:某地某中学没收学生手机砸烂并在水桶之中浸泡,家长表示同意。其实在我看来,校方和家长只是想让孩子们好好学习罢了。但是这种没收手机并将其“销毁”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触犯了学生的财产权,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更倾向于这个学校是为了高调的炒作,博得噱头,杀鸡儆猴。然而,他们用这种方式去侵害学生的权益,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也是不人道的。
这件事发生在河南,相对于来说,河南的经济也是比较发达的,而且还是教育大省。如果这件事被效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那么我想这所学校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吧。
我记得某位老师曾跟我说过:“教育最无能的方式就是强制性的规则来束缚孩子”打、骂、管教其实都包括在这里。教育是引导人向善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些充斥在我们的教育中,那么孩子也终将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刻要注意到自己,是用自己的言行来改造别人的。而不是一味地用强制的手段去强化在学生中的威信度,使得学生惧怕自己,从而达到目的。
虽说我们国家现在还是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但请你们记住,教育的对象不是物品。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循序渐进的教育。孩子上课玩手机不假,但是不是每一个孩子带手机就是为了上课玩。有的孩子或许是某个单词不会,没带词典在手机上查一查。然而,这就被看做是所谓的上课玩手机。
说到人本,就不得不提每一个孩子的性格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生善于表达,性格比较爽朗,坦率;而有的孩子就比较内向羞涩。不一定我们在某个时间段,做了某件事,是会影响他们一生的事情。所以不同性格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孔圣人所说的“因材施教”。
在网上,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某学生家长因学生时常玩手机,把手机扔出窗外以至学生跳楼自杀。其实这就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暂且不说孩子玩手机是对是错,结果是令人心痛的。花季少年,因为一个手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谁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这个问题也是更为人值得深思的事情。
不光是孩子,就算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当中,如果一天都不玩手机的人,应该很少吧!那为什么我们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一些没有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去做呢?
让我们来看这个对话:
父亲正玩着手机,孩子哭着吵着要玩一会自己的手机
孩子:“爸爸,我想玩一会手机,行不行?”
父亲:“不行!学习去!”
孩子:“您看,您都玩手机,我有什么不能玩的。”
父亲:“你是学生,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不应该玩手机。”
孩子:“您为什么限制我,玩手机又不犯法,更何况,您一天到晚都在玩手机,我就玩一会都不行么?”
父亲: “……”
上述对话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除了搪塞学生“你们是学生,学习是你们的本分。”“不学习就会被落下!”“你看看人家孩子成绩多好多好!”除了这些理由,我们还会说什么呢?苍白而又无力的语言,根本就不能说服孩子不玩手机,而且适得其反。或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其实我们追根溯源就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学生玩手机,在上课时很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学生往往存在这样两种心理:其一是对手机里的内容有着好奇心,想去翻看自己的手机。其二是害怕老师或者学校领导发现自己,没收手机,告诉自己的家长比较畏惧的心理。这两种心理在他们的心中相互矛盾,相互驱使着学生是否应该偷偷拿出来手机看一眼。有的学生就比较大胆,而胆小的学生就没有拿出来。
学生在玩手机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手机这个事物,更多的是手机里面装着另一个人。或是手游app……我们要想阻止学生不玩手机,还是要想法设法的使他们转移注意力。让手机里的那个“人”消失!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努力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