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为了写《接龙塔》一文,在网上查阅了不少文章资料,网上有关“敬字塔”“惜字塔”之类的文章和资料其实很多,帮助我对中国的“字塔”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感叹古人“敬惜字纸”的传统以及文明古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原来,惜字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书楼、焚纸楼等。台湾多称圣迹亭,四川称字库、文风塔、文峰塔,客家地区称敬字亭,湖南也有叫字纸塔。惜字塔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惜字塔是专门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
宋时,王沂公之父爱惜字纸,见地上有遗弃的,就拾起焚烧,便是落在粪秽中的,他毕竟设法取将起来,用水洗净,或投之长流水中,或候烘晒干了,用火焚过。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净了万万千千的字纸。一日,妻有娠将产,忽梦孔圣人来分付道:“汝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我已奏过上帝,遣弟子曾参来生汝家,使汝家富贵非常。”梦后果生一儿,因感梦中之语,就取名为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宋朝一代中三元的,止得三人:是宋庠、冯京与这王曾,可不是最希罕的科名了!谁知内中这一个,不过是惜字纸积来的福。
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特别是读书人认为废弃的字纸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有将字纸擦屁股之类的秽用举动,所有的字纸或废书,都要送到字塔去焚化,所以各地都建有不少专门用于焚烧字纸的塔炉。
惜字塔一般建在文庙、书院、河边码头。基本上是砖石结构,有的是全石打造,垒叠嵌砌而成,也有用生铁浇铸的。
据史料记载,惜字塔始建于宋代,明朝就较为普及,清朝最盛。考究的惜字塔神龛中还供奉着仓颉、孔圣人、文昌王的神像或牌位。湖北、四川境内,惜字塔保留颇多,造型也各有风格。南京夫子庙的明远楼置有惜字炉两座,甚为可观。惜字塔最能体现我国人文的神圣地位。将无形文化转变为文化权力和文化信仰。
在我老家比邻的邵阳一带的乡野,至今仍可不时撞见这种称之为“惜字塔”的特殊塔影,委实令人叫绝称奇。
在一首《早安隆回》火遍全球,巫风浓烈的隆回县民间,历来也以“尊师重教,敬惜字纸,文风斯盛”闻名,大凡兴旺的村寨、小镇,多建有神圣的字塔。尽管这些字塔后来大多都被当做封建残余拆毁。隆回及周边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诸多“敬字塔”“惜字塔”,为世界塔文化中一绝。
更叫人惊奇的是,湖南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九峰山村为一座清代石砌的惜字塔,其因塔上长出一棵树,树塔共生而闻名遐迩,备受当地人推崇,奉为神塔、神树,为当地一宝,成为网红打卡之地。
在我的记忆里,我老家所在的大队的巷子口生产队附近(也是四个大队交界的地方)就有一座名叫“字纸塔”的惜字塔,坐落在一条无名小溪边。
字纸塔身全部是石头砌成的,比普通的民房都要高,塔顶尖尖的,可能修建时间的很长了,塔身的石头表面都变成黑灰黑灰的。我家离塔的直线距离大约就是500米。那时候,我站在自家二楼的晒台上,就能看到这座塔屹立在我家的西南方的田垅里。现在想来,那时看到的塔的远景,还真有点像浓缩的埃菲尔铁塔。
遗憾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因老家为防止水土流失,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将之前流淌在田垅中弯弯曲曲的小溪改成比直的水渠,字纸塔的位置正是两条水渠会合处,加之修水渠需要石头,所以就被拆除了(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建塔用的石头则用于砌水渠和修桥了。至今在字纸塔原址附近的水渠边仍然依稀可见到部分石头。
小时候,我只知道那塔大家叫字纸塔,但我并不知道那塔是做什么用的。下次回老家时,还真想去请教一些健在的老人们,了解该塔的一些详细情况,也许能了解老家的一些历史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