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打开《红楼梦》,像又一次走进了这个繁华世界,重新认识这些多年前已经见过面,却早已模糊的记不起来名字和他们的故事的人们。
一本书而已,在别人眼里可能如是解说。而于我,这本书却有着极为不同的意义。
小时候就常听姐姐们讲述红楼梦,知道里面是一个又一个关于女孩儿们悲惨命运的悲情故事。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那时候很是流行,同学们课下也经常传唱那首经典的主题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我那时候看电视剧只是看演员们穿戴的好看,里面复杂的关系是看不懂的,听歌也只是听个热闹,连歌词的含义也是听不懂的。只是知道有个大观园,里面有好多漂亮的女孩儿,知道宝玉喜欢黛玉,最后却娶了宝钗,而黛玉含恨而死。
上高一时,《红楼梦》被语文老师列入了必读书目,不知谁买了一本在班里传阅。我那时候正迷着名著,读过了《简爱》《双城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等外国名著。把《红楼梦》拿到手上时,翻开看到首页画的人物关系图就已经有些晕菜了,读了几十页时,竟感到很是费劲。里面人物众多,故事跳转太快,脑子根本跟不上剧情节奏,只好作罢。
毕业后,关系最好的同桌在北京工作,假期回来时送了我一本《红楼梦》,说让我没事儿了可以读一读。我拿起来翻了几十页,依然看不下去,感觉脑容量有限,实在装不下这么大一个世界。
结婚前那段时间,在乡中代课,吃住都在学校,课后空余时间多,闲来无聊便把《红楼梦》搬到宿舍,每天看一点。不知不觉间,用了不到俩月时间,居然给啃完了。只是,那时候正是人生最敏感的时期,冲动而多疑。读书的日子里流了好多眼泪,动了好多感情,为那个时代,为那些注定悲愤而逝的女孩子们。
阅读一本书,读的其实都是自己的注解。当我们被自己思想局限着时,是看不到书的深处和广处的,也看不到每个人物背景和每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读的只是自己狭隘的当下那一刻的我以为。
那次读完,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脑子里都充斥着一个概念,女孩儿无论多么聪慧,都注定是天生的弱势,而男人的世界里,那么多污秽不堪,那么令人绝望。这种思想在婚前占据了我的大脑,也令我对本就很是排斥的结婚这件事充满了抵触情绪。
如今说起来,书是很冤枉的,我这种恐婚情绪其实源自于长不大的恋母情结。我们兄妹四人,我排行老四,从小在家便是被娇养大的宝儿,一直自以为还是个孩子,完全没有做好要离开爸妈去另一个陌生家庭生活的准备,便在无情岁月里长到了适婚年龄。唉……
幸运的是,老吴性情温和,足够耐心。更幸运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太好太好,女孩儿们早已独立自主,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无比幸运的是,时代还在飞速发展,如今和以后的女孩儿们,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过不惑之年,很多事情再去看,早已不同往日。经历过那么多相逢离别,情绪也早已平淡。前几日看完了《生死疲劳》,也少了很多了以为的感慨,反而学会了放下。跟西门闹转世为狗再次去见阎王时说的那样,历经几世,已经放下了执念,无心再计较怨恨情仇了。
一乔在群里发起共读《红楼梦》的邀请,也正是我想要再读一遍的时候,就是这么巧合。于是,我也从书柜里拿出了这部新书~对,是新书,同学送的那本已经找不到了,后来还是一直惦记着,就又买了一本,只是一直在柜子里放着,今天终于又一次打开了。
上午读了五回,本以为早已忘的一点不剩的内容,打开后发现字字都熟悉,像早已忘记的朋友,再见时那些过往又统统涌上心头。原来,它们一直都在。不同的是,我已经长大了,再次读来,内心是平静的,又怀着欣赏和崇敬的心情来拜读每一句文字,来走进二十年前的那个世界。
这一次,重逢的世界里,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