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
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2)

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2)

作者: 一棵落花的树 | 来源:发表于2022-06-07 18:39 被阅读0次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

    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会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

    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

    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

    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we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