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为道?
“道”可谓是《道德经》这本书的“书眼”,在文中出现了70多次。因此要读懂《道德经》,我们必须好好琢磨琢磨这个“道”字。
从宇宙的尺度看,道是宇宙演化与运行的主体。它从虚无开始,经由混沌,生化天地万物。但这个“道”很难用语言讲明白。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显然,这个道和儒家所讲的王道、善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等是不一样的。
《说文解字》解释这个字,是“供人们行走的路”,并强调这样的路是没有分岔的,即直通目标的路。此外“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导,引导的导。在古代,这两个字读音相同,都读四声。综合以上两层含义,“道”就是引领万事万物运行、直抵目标的大路。
除了道,老子还大量使用“玄”这个字。比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文解字》把“玄”解释为“幽远也”。想想黄昏时分,暮色苍茫,天际已经沉入黑暗,但尚有一丝落日余光,这种黑里略带一丝红的色调就是玄,使人觉得神秘莫测、深奥无穷,从而心生敬畏。
据某些历史学家考证,玄和水具有相似的气息。先民们看到,奔流的水面上往往会出现一个个黑色的漩涡,而草棍等杂物无不随着它的旋转被卷入水底,看起来是那么的幽深。这种水面上的黑色漩涡,演化为“玄”字,后来也演化成为道教文化的标志,太极图。
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水是最接近于“道”的物质,而“玄”则通过旋涡这一意象,表达万物之源的理念。后人常常把玄和道连用,称为“玄道”。一个重在表达宇宙的本源,一个重在表达通往前方目标的路,过去、现在和将来就这样奇妙地连接在了一起。
尽管道生化出了这个大千世界,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像水一样,化为了万事万物的一部分,默默地滋养生命。就像老子说的那样“道汜兮,其可左右也。”汜,泛滥之意;左右,就是河的两岸。道就像河流一样,滋润着两岸的生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且永恒不变。
很多人认为,道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只有在高大上中才能找到。但庄子却说,道在蚂蚁身上,在杂草身上,甚至在砖头瓦块、屎尿里也能找到道。庄子的回答把很多人吓到了,这时庄子才点醒他们,道主宰着万物,所以万物之中都能看到道的痕迹。
对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道”的载体,没有什么上下尊卑之分。但人类往往自诩为万物灵长,一定要把万事万物分出个上下、尊卑、美丑、好坏出来。但问题是,这些区分都是人类折腾出来的,是对道的曲解。
有了“你我”的区分,这个世上就有了争斗,多了很多的折腾。这些折腾,无论本意是利国利民,还是祸国殃民,在道家看来都有违自然之道。真正的道家高人,总在平息这些折腾,不惜承担糊涂的恶名。就像东晋初期的宰相王导,他曾叹息说:“后人会想念我这份糊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