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本就是一段阴雨连绵,多愁善感的日子,而这几天一场编外人员去留,让今年的清明更是增添了一丝忧思。
同工同酬本是最基本的用工法则,但大家公认的体制外人员这几天却有所不同。“同酬”或许是内外有别,而“同工”这几天也开始了不同。
编外人员应该是我国特有的产物,早些年为防止鱼目混珠,滥芋充数之流,开始控制公职人数。同时也将入行的门槛提升了N个档次。这点不用细说,大家看看每年国考,除了人数呈机何级增长,入职的门票——学历也是翻了几个筋斗。
有需就有求,当体制门槛高不可攀时,随之产生了体制外,或者叫编外人员的位子。几年前,当我们还在后悔没努力读多几本书,取得一纸文凭进入旱涝保收的行业中,而某些权贵要人之亲却弯道超车,顺利进入令人羡慕的队伍,名义上虽多了一纸合同,工作上也多了一个“辅”字,但五险一金,朝九晚五,衣食无忧。
网传有一广东哥,做了五六年临时执法工,每天都是他清理乱摆乱放的,但今天轮到他被单位清除。湖北有一单位招有13位合同工,至今剩下了8个,而清理还在继续中。更惨的是陕西一家子,四口之家,除了老妈体弱未工作,其余三个都是编外人士,目前只有老爸还在挂着编外二字。
几年的体制改革,让老百姓感受到许多便捷,简洁办事效率,和谐的工作作风,这都是有目共睹。但这些工作有很大一部分都离不开这类“合同工”。如今大刀阔斧,忍痛割肉,届时夜晚街道是否还有人巡逻,医院病房是否有人清洁消毒,社区是否还有安慰老人活动,小学幼儿园放学是否还有辅警叔叔……
淘汰冗官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改革,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若得其善者,虽少亦中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看人要看质不看量的意思。
精兵简政绝对是个好事,也是杜绝出工不出力,人浮于事的为国之策。不过出力、做事似乎并不会跟“内外”二字挂勾。解决问题应先从“体制”这个热门话题动手。真正做到量才施用,举贤纳德,到时自然无内外之分,体制方能消冗去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