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作者: 烽火屠城 | 来源:发表于2021-04-04 15:32 被阅读0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年一度清明到,确看新人哭旧人。

    缅怀之意满肺腑,一腔哀悼总伤神。

    我们国家的人们,对于仙去之人总是报以最崇敬的缅怀之情,哀悼、纪念、缅怀、念夕日之情,回味往日之好。对待“死亡”一部分是无奈。一部分是敬畏。清明节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后会怎么样?”“我死了,会不会有另一个我?”

    每逢清明节祭扫先烈,孩子总是好奇什么是“死亡”。可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解释才能既让孩子理解“死亡”,又不给TA心里留下阴影呢?

    有时候对于小孩子说道生死,总是捂其口鼻,以为大忌,避之而不谈。

    别再糊弄孩子,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

    “ 死亡 ”这个必须面对,但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我选择跟孩子一起谈论

    0-4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这个阶段,你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4-7岁:这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我们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7-13岁: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这时,你就不要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不过,你要记住,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曾经在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讲的是国外的家长选择这样的“死亡教育”:

    在美国,死亡应该像叶子一样,为自己曾经是书的生命,而感到骄傲。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美国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机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

    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在英国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 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

    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 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

    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在德国孩子的世界并非只有真善美。

    有时,应该让孩子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却另辟蹊径,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

    据报道,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

    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

    像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国的学校中十分常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dl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