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引起轩然大波的“马丁”事件

引起轩然大波的“马丁”事件

作者: 王路_广州 | 来源:发表于2020-10-12 00:02 被阅读0次

      1985年11月2日,《工人日报》的“社会之声”栏目,发表了一篇题为“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的文章,署名马丁(下称马文)。文中指出的“十大转变”,包括从批判经济学转向建设经济学;从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排斥、否定转向分析借鉴;等等。

    “马丁”的真名是宋龙祥,他是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讲师。马文在《工人日报》发表后,《北京周报》和《新华文摘》先后转发了马丁的文章。

       12月11日,日本时事通讯社从北京发出了约800字的电讯,称“马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倡议:为了适应中国改革所面临的任务,要明确提出《资本论》等马克思著作已失去有效性,并大胆采用凯恩斯等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成果”。像这样断章取义的报道还有几处。

       《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也很快据之报道。《朝日新闻》12月11日发表消息时,加上了这样的标题——“《资本论》失去有效性,提倡现代经济学成果”;同时增加了一个近500字的注。

    12月19日,纽约出版的中文报纸《中报》发表了题为“扬弃学术功利主义——论中国对经济学研究应有的态度”的社论,指责马文认为《资本论》已失去“有效性”和主张“大胆引进”凯恩斯理论。

    实际马文的内容,“在20世纪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任务不再是批判旧的资本主义世界了,而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这一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它必须把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增加国民财富上,放在经济的稳定、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上,放在如何使社会主义经济顺利地运行上。而这些在《资本论》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为马克思从未陷入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的幻想,他仅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出发,对社会主义作了最一般、最抽象的预见。因此,中国经济学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中走出来,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不应从书本教条出发,而应从生动的事实出发,创立一门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学。”

    虽然国外报章有断章取义之嫌,不过马文的胆量在当时还是比较大的,当时改革开放初期,还算是开始尝试开放,鼓励学术上的公开讨论。

    f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起轩然大波的“马丁”事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gy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