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新闻,就是72岁的北野武,热血而又孩子气的离婚风波了。
为了让妻子干子,能够同意自己的离婚诉求,他不惜将名下200亿日元的财产,全部转让给前妻,只留下大约价值3亿日元的房子,留作居住。
就在大家拭目以待,想要看看这位闹离婚二十多年,终于收获新生的天才导演,如何放飞自我,自由生活时,北野武却再次让人大跌眼镜。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他坦率的吐槽了一下离婚后的生活:
我的钱都没了,没钱后朋友都联络不上;
曝光后,情妇都没有了;
早知道这么难,不如和前妻在一起;
都说一个人如果做错了事,也要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否则只会让围观的人看笑话,但当北野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砸完又跟观众描述一下被砸感受时,旁人反而很难生出戏虐了。
毕竟,他可是北野武,是集漫才搞笑艺人,电影导演,演员,作家,画家为一身,首创暴力美学,将阴暗血腥,却自带美学意味的电影风格,推向全世界的人。
他的幽默风格独树一帜,曾经以 [红灯,大家一起闯就不怕了] 以及 [睡觉前,好好收拾父母的脖子] 这种暗黑系笑话,让人忍俊不禁。
他让人笑中带泪的电影,不明觉厉的暗喻,独特的审美趣味,无不征服着观众的心。
这些年,他在事业上的成功,有目共睹,可是在婚姻中的荒唐,也是人尽皆知。
对于共度患难,风雨同舟的妻子,北野武的做法一直很缺德。
不仅没有心怀感恩,婚内更是出轨风波不断,即便妻子克制着,隐忍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只要小三想上位,他就会立马来找妻子要求离婚。
而且还大言不惭的说:结婚这种制度,是权力者为了束缚平民而制定的,通过夫妻组建家庭,来达到安定社会的效果。所以我不拘泥于婚姻的形式,虽然我也结婚有孩子,但结婚的40年中,回到家人居住的家中,也不过10天或20天左右。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回家,是要回到让自己舒适的地方。
不仅对待婚姻的态度很有问题,对待妻子的态度就更恶劣了。
谈及对妻子的要求,他说:对我来说,女性的基准都是以母亲为原点,所以能照顾好我就够了。
又及:我的母亲是个很有条理,很会照顾人的人,她会在你说肚子饿之前,就预先准备好食物,在你说给我沏茶之前,就已经给你端出来了。
而妻子干子无疑不够让他满意,因为他形容她为:大阪有钱人家的小姐,不会照顾男人,不会让房子成为更好的居住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干子嫁给北野武的时候,自己也是一名相声演员,而北野武除了才华,当时一穷二白,为了照顾他,干子不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这样看来,北野武绝对是妥妥的一枚渣男,渣到比很多情感号里批判的那些渣男,更渣,更无耻。
可是,任何男人说这段话,都会被喷成筛子,但北野武不会。
大家总是更容易原谅他,一方面是他的才华,一方面是他渣的坦坦荡荡。
就像王朔的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
长相流氓,说话流氓的北野武,反而让正常人觉得,嗯,这么干,很北野武吧。
不然,你能指望流氓说点啥,干点啥?
一同被公众宽待的,还有另一位天才导演,伯格曼。
值得一提的是,伯格曼逝世后,前去他故居拜谒的名导中,就有北野武,以及将伯格曼视为父亲的李安,和当时正火的张艺谋。
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了。
北野武一生中,时不时的就想离婚,而她的妻子坚决不同意,否则可以想见,以他想离婚的频率,离婚次数绝对不亚于伯格曼。
当然,这里不是批评离婚多就是人品有问题,而是这两位名导对待婚姻的品格,本就有问题。
伯格曼被誉为最懂婚姻的人,他的电影《婚姻生活》,可以说是电影史上,对婚姻探讨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
但遗憾的是,伯格曼本人的情感生活,却支离破碎。
在自传《魔灯》中,他讲述了自己12段感情,5段婚姻。
他说:我们在一起尝试了一切:通奸、越轨、悲伤、阳痿、濒临死亡、不眠之夜……
最后,他们分开,痛苦,孤独,重新寻找另一半,再将一切重新经历一遍。
电影《婚姻生活》,被很多人认为是,伯格曼自身的投射。
虽然伯格曼屡屡否认,但媒体依然认为,这是他写给前妻丽芙的另类告白,因为当时虽然伯格曼和丽芙已经离婚了,但是丽芙还是出演了这部电影,贡献了炸裂般的演技。
而且,在拍戏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也很值得玩味。
当时伯格曼和丽芙已经离婚,但仍然是朋友,而伯格曼也有了新婚妻子。
有一天,三人坐在一辆房车里,丽芙突然说道:我的靴子在那里!
她指着伯格曼新婚妻子的脚,原来伯格曼夫人脚上穿的那双鞋,是丽芙离婚后,留在家里的一双鞋。
丽芙感到受了伤,她跑了出去,藏在工作室里一个带盖子的大木箱里,她拒绝出来。
多年后,在自己的自传里,伯格曼记录了这段拍摄期间的往事,一同记录的,还有另一件[丑闻]。
在伯格曼《婚姻生活》的开头,夫妻双方接受采访,以一种微妙的不和谐展开。
伯格曼说,他的灵感源于一对丹麦夫妻,他们是伯格曼的好友。
这对夫妻像所有正派人士一样,总是很愉快,慷慨大方,从不喝醉,总是说正确的话,即便得了流感,他们仍然保持心情愉悦。
伯格曼讨厌这对夫妻,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生活方式,他们让他恼火,以至于在回忆录里,他坦诚自己曾经试图勾引这位妻子,结果失败了,这让伯格曼更为恼火。
所以,在电影里,他试图以记者采访的视角,重新看待这对夫妻,期望挖掘出他们的裂痕和罅隙。
他认为,即便电影里的约翰和玛丽安,仍然以某种形式相爱,这也是一段破碎的爱,一段带着仇恨和沮丧的爱,一段阻止两者之间任何健康关系的爱。
在电影的最后,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正如没有一个完美的人。
以至于每个看完电影的人都会发出感慨:婚姻是笼子,爱情会咬人。
《婚姻生活》上映后,瑞典的离婚率在短短几个月里,急剧上升,以至于斯德哥尔摩的离婚办事处,不得不大量增加新员工。
报纸上也刊登着各种调查问卷,人们对于玛丽安和约翰,是否应该复婚,展开了热切的讨论。
一位68岁的寡妇认为,他们不应该在一起,因为他们彼此都不忠诚,并且还打了起来。
而一位14岁的女学生表示,他们应该在一起,因为他们见过彼此真实的样子。
虽然后来在解释这场全民参与的离婚讨论,以及离婚率暴涨的真实原因时,评论员表示,当时性自由和妇女解放运动正在兴起,所以《婚姻生活》刚好赶上了这个大趋势,引发了一场大风波,但电影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
而伯格曼,一度变成婚恋专家,每天有无数咨询电话打给他,以至于他不得不远离这里。
可结合伯格曼自身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偏偏最懂婚姻的人,自己的婚姻最波折。
无论北野武,还是伯格曼,都是如此。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之处,原生家庭都不幸福,都有一个控制欲超级强的妈妈。
而众所周知,如果妈妈控制欲强,儿子要么在婚姻里很懦弱,要么不断的试图逃离,可又逃不掉。
似乎原生家庭可以解释这些。
但最近,重温伯格曼的作品,纪录片,传记,我有了一重新的认知。
事实上,在读到伯格曼失眠,被噩梦折磨,以及那段,他试图勾引那个妻子时,我心里一度涌出很多难过。
那种感觉就是,有些人天生快乐,有些人天生不快乐。
有些人天生容易在婚姻里幸福,有些人天生不会在婚姻里幸福。
正如伯格曼,别人明明挺幸福,他却偏偏试图证明那是假象,以至于他不惜搞破坏。
因为他从不曾相信幸福。
而这世间所有的事情,包括婚姻中的幸福,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在基督教中,耶稣说,信的人得福了;
在佛教中,净空法师也说:信者得福;
我以前以为,是你所信的那位神或佛,让你得福。
我最近才明白,是你信的能力,让你得福。
我们大多数人在幼时就被告知,要保持质疑,为了防止吃亏,最后我们学得最好的那批人,在生活里吃了更大的亏,因为我们慢慢丧失信的能力。
没有信的能力,就不能真正幸福;
所以人们才常常会说,傻子,更容易幸福。
而天才们为何大多婚姻不幸,因为他们常常质疑一切,以至于无法放心交出自己。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百度/豆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