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写下了《心流》一书更是凭借其心流理论,为积极心理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本书的内容,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序言中总结得很妙,他说:“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一、 心流,快乐的源泉
社会在进步,几百年前的奢侈品,如今都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我们比古人更长寿、更健康、生活条件也更优越了,按理说,应该觉得够幸福了吧?事实却截然相反。
人类不满的根源
1、人们一直在追求幸福。
2、可是人们在追求获得很多物质的东西之后,还是一直感觉不幸福。为什么呢?
人们永远在追逐,也永远追不到。正如爱默生所言:“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这些感受都源于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1.宇宙的混沌
宇宙初创之时,并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个人的力量撼动不了宇宙的运作方式。对与生活质量紧密关联的外在力量,我们的影响力实在是不足为道。大自然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道法自然”就是让我们像大自然去学习,而不是反过来让大自然来适应人类。
归根结底,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2.无止境的欲望
例子一: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当一个欲望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烦恼和困惑,那我们为了新解决新增的烦恼,我们我们又需要努力追求更多的东西。举个例子,汽车与电动车。
例子二:一句充满禅机的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我们往自己内心塞满了太多欲望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尘埃也会飘落在上面,堆积越来越厚。那如果没有这些欲望。这些尘埃也无处着落
每个人对于自己这辈子希望完成的事,大致总有个模糊的概念,目标达成的程度就是衡量生活品质的指标。然而,欲望总是在膨胀,提高生活品质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差事,就像人们挂在驴面前骗它往前跑的胡萝卜一样。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此刻当下,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例子三:活在当下的典型代表人物苏东坡
人何时最幸福?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了精确地分析幸福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形成的原因,米哈里针对大量案例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数百位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他们都以自己喜爱的活动为业。(这些研究对象是本书大量结论的依据,后文将反复提及)根据他们的陈述,米哈里在“心流”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最优体验的理论。
什么是最优体验?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米哈里的“发现”
米哈里发现: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了幸福的境界了。
通往幸福的大道很多路,活在当下。感恩每天幸福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