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大同 星期四 晴(2℃/-14℃)
(简书日更145天/总日更1232天)
跟我们这些写作维生的人比起来,低收入劳工们也有多样的人格特质或能力,也能展现出风趣和聪颖。若有任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认为如此,那么此人还真该去拓展一下自己的朋友圈。
教育唯一给人带来的,就是眼界不同或者说是信息差。想起之前有人说过不相信《隐入尘烟》塑造的会念诗的农民形象,觉得一个农民怎么可能会作诗;只能说过于傲慢,低估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了。
这不是因为我假装成那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就是那样的人,至少在我跟他们相处的时候是如此。在做每份工作、居住在每个地方的时候,工作都耗掉我所有精力和大部分思考能力。这点我并没有夸大。
其实所谓的脑力工作者也一样,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里面,也会钝化的。不会想要在工作之余去提升自己。
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演我(身份),每个环境中的旁观者,他眼中的你,只是众多演我中的一个。你在他们眼中的定义,不是由你在做和他们一样的事儿的动机决定的,而是过程。
在我兼职做手机店服务员时,从早上八点站到下午七点,中间吃饭时间一小时,或者从下午一点干到夜晚十一点,出来商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从天亮到天黑,一天就过去了,而待在无时无刻明亮的商场里是没有时间观念的,在长工作时长下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站立十小时后夜晚只想马上倒在床上入睡,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于是我知道这份工作是不能长干的,但又有多少人不得不干这份工作呢?乃至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商场莫名恐惧。
在香港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里,每个被掏光了钱包去体验贫民生活的成功人士都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可以靠智力摆脱困境。最后个个都是陷在一日日无意义的体力劳动中无法喘息,下了班精疲力尽,对着电视喝啤酒是唯一解脱。
生存第一,其他靠后。稀缺会使得能力减半。长期的体力劳动会让人丧失思考能力,因为思考消耗的能量比体力劳动要大得多。
在社会如此富足丰裕的时刻,即便有着种族、教育、健康及动机所带来的一切优势,一个人在经济的最底层仍然必须挣扎求生。
处处都是28定律,人口骤降、智能时代,就业越来越难。社会的富裕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所有的大城市都会有小弄堂菜市场,既然无法一开始就选择,那在独立后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地点,方式。总有人在底层挣扎,好似远方容不下肉体,家乡容不下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