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长到三岁多,身体一直很好,偶尔有个发烧,吃一点美林或者泰诺林,两三天也就好了。可前段时间,一场来势汹汹的肺炎,先从精神上击垮了我,随后又将我的身体打倒了。
心灵和身体都备受打击的我,再次坚定了不生二胎的决心。可小朋友抱着我的脸说:“妈妈,我想再要一个小宝宝,和我不一样的小宝宝。”
我“哈哈”笑着:“要是再有一个小宝宝,肯定是和你不一样的。”说完这句话,内心里柔软的一角被触动了,要是再有一个小宝宝,她/他肯定是会不一样的。
那我,会不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妈妈,一个更好的妈妈?
冷静,好好回想下,这三年来,都经历了些什么呀,怎么可以被小朋友的一句话骗去生二胎!
1、四十几天了,你还是个“小黄人”
宝贝生下了第三天的时候,护士抱她去洗澡,回来之后,我看到她的鼻尖开始发黄。黄疸来了,不慌。我可是读过《西尔斯育儿百科》的人。第三天出黄疸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反应,十五天左右就会褪去。黄疸指数若是偏高,则需要照蓝光。
护士用仪器测了黄疸的指数,正常范围内。第四天出院时,宝贝更黄了。医生看过之后,在一张处方单子的背后,草草的写了一个益生菌的名,嘱咐我说:“可以吃点这个,多排就好了。”我有点懵,黄疸需要吃药吗?书里没讲过啊。
西尔斯毕竟离我太远,我还是听了医生的话。可老公去买药,没买到。
那就算了吧,听西尔斯的好了。
一连十五天过去了,宝宝还是很黄。这十五天里,我把西尔斯的书翻了好几遍,反复确认我的理解能力没有问题。百度知道里的答案五花八门,我不知道该听哪一个。问了有孩子的朋友,她家孩子快满月的时候才不黄了,听了这话我才放下心来。
挨到了三十五天,去儿保科体检,黄疸指数依旧偏高,医生给开了茵栀黄。
这药我是听说过的。
一个朋友来看我时,说当时她家儿子为了褪黄吃了茵栀黄,拉肚子拉的厉害,屁屁都破了。我家宝贝本身就拉的很稀,次数也多,就拒绝了这种药。
可医生的话,我不敢不听啊!更何况,黄疸迟迟不褪,据说会影响脑子!
那就吃吧。小宝宝还没什么味觉,微苦的棕色液体很顺利的喂了下去。三天之后,去医院复查,再吃三天吧。
宝宝的屁股开始发红,每天涂着厚厚的护臀霜,哭得好厉害……
喂药,无法再坚持。
又是三天,带着宝宝再次前往医院,阳光打在她的脸上,是一种近乎透明的白皙。
不需要仪器,我也知道,她不黄了。
吃母乳的宝贝,褪黄是要慢一些的,到四十几天褪去也是正常的。这是我之后才了解到的。茵栀黄这种药,在宝贝两三个月的时候,被明令禁止使用了。
当时看着说明书上,关于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几个字,我是犹豫的。真不该吃这个药,为什么我不能再坚持几天?
再有一个宝贝,我会坚定的等待吗?我会等待,但不会更平和。每一次,为宝宝做决定,总是不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错。我想即便是最坚定的妈妈,也会有手足无措的那一刻。
2、你清澈的双眼真的很好看
宝贝出生后不久,就睁开了眼睛,眼角含着一滴泪,在灯光照射下,亮晶晶的。刚做了妈妈的我,觉得这滴泪,真是又可爱又可怜。
我的小宝贝,带着什么不能诉说的哀愁,来到我身边?
初生的婴儿是不该有眼泪的。
第四天,回到家的宝贝,睁开眼睛,睫毛上沾满了黏糊糊的“眼屎”。老人家说是“上火”,想要给喂点水,我拒绝了。
西尔斯的书里讲到过,这种黄色的分泌物,表明小宝宝的鼻泪管不通,因此分泌物不被吸收。他给出了自己在家治疗的方法,按摩或者滴母乳。
按摩完全不起作用,也许是我的力度不够,也许是我找的位置不对。
滴母乳?这个技术含量有点高,我做不到。
只能把这个问题交给时间,大哭也是可以把泪管冲开的。若是到了六个月之后,还没有自然冲开,需要去医院进行探通手术。
宝宝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糊的厉害,用母乳给她擦拭,用生理盐水给她擦拭,甚至找来了薄荷叶泡水擦……
结果都是一样的,早晨起来,她的双眼难以睁开。
探通,就是用一根长长的针,从内眼角刺入,将那层过厚的膜刺穿,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我的手机被我翻烂了,看着网页上的留言,想象着这不做任何麻醉的小手术,到底有多疼?
小宝宝的神经还不那么敏感,长大了,反而会感到更疼。
做探通的针,并不打针输液用的那一类针,针头不是尖的,而是钝的。
钝的针头,不是会更疼吗?
宝宝的眼睛有了血丝,不处理,怕是会感染的。去医院吧,让医生来替我做决定。
早早的去医院挂上了专家号,主任不需要看第二眼,就确诊为“先天性泪道堵塞”,一句话:“做探通吧”。
“没有其他办法吗?”
“这是最好的办法,我们更小的孩子都可以做。”医生的话让我放下心来,“有专人给做。”
抱着孩子到了处置室,“妈妈出去!”这是负责手术的护士见到我的第一句话。
门关上的那一刻,眼泪顷刻间决了堤。
最漫长的十分钟。
姥姥抱着宝宝出来的时候,宝宝鼻孔里还带着血迹,可躺在姥姥的手臂上,睡得十分安稳。
医生给开了妥布霉素滴眼液,一周后复查。
这一周,宝宝的眼睛里有时流出来黄色的脓液,有时流出来血,直到第五天,她的双眼是从未有过的清澈。
再有一个宝宝,我会更果断吗?选择总是困难的。也许我还是会等,等待泪水将泪管冲开,针刺的痛楚,是我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可是过长的等待,可能造成的感染以及其更严重的后果,更是我无法承受的。
3、当妈的路上,还有多少小怪兽?
怀孕时,以为一本《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可以搞定一切,孩子生下来之后,才知道还有《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美国儿科协会育儿百科》等等等等。书看过去,转眼就忘了。
孩子发烧了,该怎么办?一时间,脑子一片空白,找!
不知从哪一页找起,还好我还有科普作者的公众号,还有利器——全文搜索!
键入关键字,按下搜索键,以为你想要的答案就在眼前,错了!
这个意见不对症吧?再看下一条。
于是,从儿科医生裴洪岗这种正儿八经的医生号,到夏天的陈小舒这种带点分享性质的育儿专家,再到暖暖妈爱分享这种以情感分享居多的北大硕士妈妈,搜了一个遍,最后得出两个字:观察。
感冒是自愈的,不是治愈的。发烧不到38.5℃,不需要担心,即便到了39℃,只要精神好,也不需要担心。育儿专家让我变得轻松起来,精神好,能跑能跳能吃能喝,就在家观察。
可这一次,宝贝发烧到39.8℃,已经吃了三次布洛芬,依旧退不到38℃以下,小脸红扑扑,眼睛迷迷瞪瞪,精神很差。
育儿专家无法在线指导,去医院。
儿童医院的急诊室,是对一个妈妈最大的考验。
一个病孩身边,至少两个家长陪着,普遍是三个人,人手充足的是四个人。要有人抱孩子,有人排队,有人取药,有人拎包……儿童医院的等候区,更多的是焦灼的家长。
量体温、退烧,再排队等待医生诊断,验血、拍片,看检查报告,宝宝被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支气管肺炎,要输液治疗。我抬头看了一眼输液大厅墙上的表,八点四十,从家里出发来急诊的时候是凌晨两点半。
这是宝贝第一次高烧不退,到医院进行输液治疗。三岁半了,我很庆幸,她之前都很健康。我又很忧虑,前路漫漫,还有多少小怪兽等着我去打?
4、不一样的宝宝,一样的妈妈
爸爸想要给我的宝宝吃点糖,怎么可以!我立刻搬出一大堆育儿专家的话来反驳,从西尔斯到崔玉涛。爸爸沉默一阵,说:“他们怎么知道的呢?”
“因为见得孩子多呀。比如说这个西尔斯,自己就有八个孩子……”我吧啦吧啦讲了一通,爸爸“哦”了一声,去厨房给宝宝准备辅食去了。
养娃这事儿,要讲科学,可也不能迷信科学,毕竟科学也是会过时的。
从看《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的第一页开始,我就对这个美国老爷爷,充满了各种疑问。美国人不都是从生下来就分房睡吗?怎么这个老爷爷如此不同,反而像我们中国人一样,把孩子包在身上?看着某宝上打出的“西尔斯推荐包巾”,和我婆婆在广西老家带来的背带有多大的区别?
那这更加证明了美国人那种方式不对喽?
可是,把孩子时时刻刻的绑在身上——确定不会把一个妈妈累死?
于是我又开始关注各种解放妈妈的公众号,但这让人更累,简直是教你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还要记得提升自己!
吉赛尔.邦辰一边喂奶,一边有人给她吹头发,看看女神是怎么边工作边带娃的。特朗普闺女把孩子放在膝盖上,对着电脑工作——人家的娃怎么那么听话,我家娃早就噼里啪啦给我打出一串字符了。
可没人提醒你,吉娘娘有御用的化妆师、美发师,美国第一千金有四五个保姆围着转,而你只是一个左手抱娃右手冲奶粉的普通人。
我放弃,我只是个普通妈妈,只想在小朋友入睡后,刷刷朋友圈罢了,这里才有疗愈作用。
若是再有个小宝宝,那个注定会不一样的小宝宝,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惊喜”,却会同样让我手足无措。
我还是这样的一个妈妈,焦虑不安、紧张兮兮,不会更好,当然也不会变差。因为我还是会像爱我的第一个宝宝一样,爱着这个“或许会有”的小宝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