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纪的英国随笔大家查尔斯.兰姆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随笔《穷亲戚》。在这篇文章里,兰姆以其独特的幽默笔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群既滑稽又惹人怜悯的穷亲戚形象。
这些穷亲戚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总能在他们的富亲戚设宴招待宾客的时候,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巧合登门拜访,并“极其自然”地参加了主人家的宴请,就像是老天爷特意安排的一次巧遇。
这些穷亲戚,经济拮据,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与主人家的氛围格格不入。为了蹭一顿饭,他们可以厚着脸皮与主人及宾客套近乎,由此制造出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他们的到来不仅让主人的好心情瞬间消失,还让主人时刻担心他们会在宾客面前闹出更多笑话来,从而影响到主人的自身形象及宴会的和谐气氛。
我无法想象,兰姆笔下的这些穷亲戚,在被人厌烦、调侃和看轻的场合下,吃这顿饭的心情是怎样的?也许那种滋味已经和复杂的情感混淆在一起了,所以,对他们的境遇,我深感同情与怜悯。
兰姆在文章中并未提及这些穷亲戚致贫的具体原因。但尘世间的贫富现象,古今皆然。简单说来,其根源大致可归结为自身原因和外部因素。我同情那些因健康问题或突发变故而陷入贫困的穷亲戚。对这样的穷亲戚,我可以说,只要我有能力,都会乐于伸出援手。因为我相信,他们在亲友的帮助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他们也能够摆脱贫穷的处境,重新过上美好的生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另一类的穷亲戚。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贫困是由于时运不济、得不到富亲戚的帮助、或是上辈人没有给他们留下殷实的财产所致......
所以,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贫困归咎于他人。他们会穷得理所当然,穷得心安理得;他们会常常埋怨命运,埋怨祖宗,甚至还会当面责怪那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同胞、亲戚。他们从不会去反省,造成自己贫穷的真正原因在哪里?他们也从不会去探究,他们的富亲戚是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才得以致富的过程......
我很反感这样的穷亲戚,他们总是以有亲戚关系或是血缘关系为理由,认为富亲戚应该无条件地照顾帮助他们,这是富亲戚必须负起的天经地义的责任。而且还必须满足他们提出的所有要求,哪怕有丝毫不周到的地方,也会招来这些穷亲戚的不满和非议。
像这种只要求别人帮助照顾、自己可以不顾他人感受的穷亲戚,我可以说,他们就是一群极端自私自利的“白眼狼”。这种人将来一旦有机会发达过上富裕的生活,那么,最快会翻脸,最容易忘恩负义的,也就是这一群人。坦率说,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我也是因为得到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才由此得出我如此悲观的人生结论。
是的,反思我以前的观念该是何等的天真。那时候,我对“血浓于水”“情同手足”“如兄如弟”“同胞情深”“同志加兄弟”等等的观念深信无疑。我珍惜这些句子中所包含的情谊,我甚至愿意为这样的情谊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我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我的确曾经不止一次有过这样的想法。
然而,这些年来,无数个让我失望的事例,彻底粉碎了我曾经无限美好的观念。我不应该再书生意气太重了,要看清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年如此多的“同志加兄弟”的友谊,如今又何在?不全都是变成了令人厌恶的“白眼狼”。
我有个很重情谊的老朋友兼老领导,他至今还像以前的我那样,深信“同胞亲情如手足”“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这些年来,每到逢年过节,他都会花费巨资宴请招待他的远近亲戚。我理解,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宴请,能够密切加深亲戚之间的情谊。
但我不清楚,他是否有想过,要是哪一年他由于特殊原因没有组织这样宴请,他的远远近近的亲戚们会怎样看待,会如何议论?
我想,也许会有人理解,也许会有人失望,但也必然会有人非议,会有人暗暗地幸灾乐祸...... 虽说“人心不可测”,但按我的人生经验来说,有时候“人心也可测”。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远近的亲戚关系?按我的观点是,无论是穷亲戚,还是富亲戚,都不必与他们来往得过于密切;对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是有必要的。
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楚亲情间真实的一面,也只有这样当你再次遇到白眼狼时才不会受伤太深。这就是我重读查尔斯·兰姆《穷亲戚》一文后的真实感想。它不仅让我对贫富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亲戚关系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