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刻尔克》在国内上映仅一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的热潮,出人意料的是,这次的讨论绝大多数是围绕着电影故事背景的史实和政治性展开。尽管电影在国内外都获得了不俗的评分,人群中却出现了号召抵制电影的声音。于是这部电影被贴上了“洗白片”的标签,凡是赞扬之词便是对英帝国的跪舔。
不得不承认,对于二战时期的欧洲历史,我能记住的大事也就是诺曼底登陆了。出于好奇,我查了敦刻尔克撤退的历史资料,也顺便搞明白了网友的怒点。简单用一句话概括,英军在二战中多次当了猪队友,不顾盟军独自撤离战场,导致盟军孤立无援产生重大损失。除电影所讲述的敦刻尔克撤离事件,最戳中中国观众痛点的是,英军在缅甸战场对中国远征军的抛弃。而当时负责指挥缅甸英军的首长,恰好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担任英国远征军第一军军长哈罗德·亚历山大。
中国人向来是最爱讨论政治,除了热血方刚的年轻人,就连小区院子里下象棋的大爷们,都是一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姿态。所以了解政治背景后,我反倒觉得不甚意外了。毕竟,在某些大国主义情怀的国民心中,北至蒙古、俄罗斯,西至吉尔吉斯斯坦,南至马来西亚,东至琉球群岛,无不是中华帝国的领土。
然而,我多少还是有点自知之明,并不会大肆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多加笔墨。因此我更希望基于电影本身来做些探讨。
我极少看战争类型的影片,主要出于对壮烈的血腥暴力场面的不适应。诺兰导演的口碑,成为我进入影院的最大原因。
观影前我习惯性的没有看任何介绍或影评,观影后我琢磨着要写点东西,于是对比了国内外社交网站关于敦刻尔克的话题。国内观众的关注点是”英国人大怂蛋,专干卖队友的事!”法国人看这部片会不会不爽?““为什么抵制《敦刻尔克》?”。有意思的是,reddit和Quora上的国外观众却是“汤姆·哈迪为什么全程只有眼睛出演?”“他们当中到底是不是有一个德国间谍?”“那个法国士兵最后有没有逃到船上?”
原本打算一本正经地讨论电影在人文关怀和反战层面上的表现,看完国外网友们的各种较真细节后,突然想明白一个道理,这仅仅是一部电影,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媒介,没必要过分解读刻意拔高。同样也没必要因为它讲述了毫无悬念的史实,而贬低它的艺术性。
中规中矩,像当初老老实实写视听语言课的作业一样,我打算从电影的色彩、配乐和叙事手法上做简要分析。以下内容可能是被大多数影评人反复说烂的点,我努力看能不能说出点新花样来。
首先,《敦刻尔克》归根结底还是部战争片,影片的整体画面色调是灰暗沉闷的,低饱和度的颜色搭配,使得每个场面都透露着战争的凝重和死寂。配合着音乐鼓点,给观众造成了压抑的视听观感,快速营造了战争带来的恐怖氛围。
但这样的画面不断堆叠之后,的确让观众产生了乏味的情绪,场景切换时,没有明显的风格做区分,加之交错的叙事时间线,也让部分观众产生了困惑。
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是,士兵们终于辗转搭乘上返乡的火车,当火车减速驶进沃金站时,画面突然明朗起来,视野中终于除了海和海滩,出现了碧草蓝天。铁路轨道旁是玩着扔石子游戏的孩童,仿佛战争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的天真完整的保留下来,丝毫没有受到战争的侵害。这似乎寓意着战争中士兵们奋战坚持的希望所在,或是表达了和平的可贵之处。
其次,《敦刻尔克》的配乐绝对是叫人难受的,导演压根就没想过让你舒舒服服听着音乐去看战争场面。从影片的开始,背景音乐就是让人无法忽视的元素,因为就像是有人在你旁边一直打鼓,它吊着你的神经,丝毫不让你放松,且节奏没有任何松弛,越来越快,也让你越来越紧张。
音乐与画面,他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画面切换至较为平静的海上时,音乐会偃旗息鼓,然而当你刚稍微喘上几口气,镜头又切换到局势更为紧张的空中战场。
正如刚刚说到重复的色调、相似的画面,会使观众乏味,一直快节奏的配乐,一方面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另一方面,用音乐来引导观众情绪不失为好的手段,但持续性较长且间隔短的背景音乐未免显得喧宾夺主,更容易让观众产生疲累感。
最后,鉴于三条时间线的表达方式和剪辑手法,已经被大家所熟知。那么来说说诺兰导演在《敦刻尔克》中体现出的克制吧。我最钦佩的是他对镜头的克制,原本战争题材是极容易满足观众视觉体验的。战场上士兵浴血奋战,双方交锋的画面最能抓人眼球,加上枪战、爆炸、鲜血等元素,几个镜头就足以让人肾上腺素激增。但诺兰没这么做,《敦刻尔克》中你几乎找不到鲜血四溅的画面,甚至连尸体的镜头都十分吝啬。
另外,电影剧本诺兰选取了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性。无论国内外,英雄主义电影都是受到市场和受众欢迎的,战争题材中,英雄人物更加容易被塑造,且塑造成功。但《敦刻尔克》却给我们展示了战争中每个普通人的画像。
他们不是超级英雄,不能扭转乾坤,甚至不能以一敌十。他们惴惴不安、贪生怕死,他们反复上船、弃船,在海水中绝望呼喊着“help”,登船后因为被轰炸后的后遗症,只敢停留在甲板上。他们无数次挣扎着,望向祖国家乡的方向,他们只想成为战争的幸存者。他们拒绝搭救海水里的同胞,因为那样会导致超载翻船;他们骂法国佬是青蛙,拒绝让法国人上船,遇到危险时,把法国人拎出来堵抢眼。现场一片混乱之时,得到的首长消息是,不仅不会增援,反而要考虑减少军舰被敌军摧毁的风险,减少派出的救援舰队。
从这些细节也能看出,诺兰并没给英国人多少好脸色,更别提网上鼓吹的洗白之说了。当然,故事里也有像老船长一家的正面人物形象,不顾危险赶到前线支援军队,在面对敌军轰炸机也临危不惧。
对比诺兰导演之前的神作,例如《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和《致命魔术》等,《敦刻尔克》称不上是满分佳作,但基本功发挥稳定,以悬疑片方式拍历史纪录片,也算的上是一种形式突破。某些刻意刷低分的网友朋友不妨静下心来观看,客观公正的评价才是推动电影市场的发展进步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