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一直对蝙蝠没啥好印象,但对这个地方的蝙蝠有了好感。不仅有好感,甚至还有点羡慕它们。
哪里的蝙蝠?都做了什么?
同样是昼伏夜出,居住在这里的蝙蝠,每晚的出动可是有大任务的:它们每天晚上要忙着消灭书虫,保护书籍的安全。
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至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内容时,反应是惊讶的。居住在葡萄牙马夫拉宫的图书馆蝙蝠也太牛了吧?!身上肩负着这样光荣的任务,还能天天与书为伴。
想知道是从哪里看来的吗?
讲蝙蝠的书籍?
不对。
讲动物的书籍?
不对。
讲书的书籍中看来的!
没想到吧?
关于葡萄牙马夫拉宫的图书馆蝙蝠故事,来自这本童书:《一本书的生命旅程》。

《一本书的生命旅程》是葡萄牙作家莉塔·卡纳斯·门德斯,和葡萄牙插画家迪亚戈·阿尔布克尔克、娜蒂亚·阿尔布克尔克写给孩子的一本童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本书的生命旅程(虽然看似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这是最简洁最本质的表达)。
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看这本童书,作为一位资深书迷,才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书盲”啊,离资深书迷还有段距离要走。
跟着童书认识书
哪怕每天都在阅读,如果没有遇见这本《一本书的生命旅程》,压根就不太了解什么叫做一本「书」。
来,一起跟着《一本书的生命旅程》认识下,一本「书」的基本组成部分。
整本「书」放在这,这些数字标着的是什么?

这个简单:书脊、封面、护封、飘口。
把「书」拆解开来看,光秃秃的这个又是什么?

这也能叫得出名字,它是「书芯」。
那么,再拆开来看,这些个部位呢?

被难住了。根据数字顺序,依次是:书背布、起脊、堵头布。
了解完「书」的部位,再来看看容易被人忽视的部分。
关于页码的解说
关于版权页的解说
还真别说,如果不是读这本《一本书的生命旅程》,关于「书」的这些细节,平时没怎么注意。
想要成为一名资深书迷,书架上一定要有一本《一本书的生命旅程》啊。虽然,它是一本童书,可大人也非常适合看。
跟着童书看见书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书」,是书的最终模样。但在成为最终模样之前,一本「书」原来要经过如此复杂的程序,要经过如此多人的付出。
作者当然是一本书诞生的主要人员,要是想看国外的作品,还需要译者。除了这两种角色,一本「书」的诞生,还需要不同职位的编辑、技术顾问、校对、设计师、艺术总监、印务、
光看这些「角色」,是不是没太大感觉,顶多就是不同的名称而已。但这些「角色」,在《一本书的生命旅程》里,是活生生的存在。
护封的内页,有参与制作一本书的主角们的大合照。

每一页的具体介绍,都会有相对应的人物出现。这样的内容设计,不仅让这些「角色」变得具体,也能让阅读者更容易理解。
《一本书的生命旅程》除了让阅读者看见了一本「书」诞生的参与者,还分享了与「书」有关的不同工艺的制作流程。
比如纸张的制作
墨水的配方
制作一只羽毛笔
其中关于纸的制作,我家两娃还真的动手做过,自己制作的纸,与现在的纸相比,质感上更粗糙、更硬。
了解「书」,也制作与「书」有关的物品,只有亲身体验,才会对「书」有更深的印象。
如果说,以前阅读,阅读的是知识,但这本《一本书的生命旅程》,让阅读者看到了「书」的内涵。
跟着童书尊重书
有人说,不要轻易负面评价一本「书」,因为一本「书」是作者的心血。也有人说,如果没有完整地了解过「书」的内容,就轻易评判一本「书」,是不太合理的举动。
作者的心血也好,书本的内容也罢,这两者都少了另一个理由:「书」的诞生。
看完《一本书的生命旅程》想说,不要轻易负面评价一本「书」,因为一本「书」的诞生,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不仅仅是作者的心血,还有书本背后很多人的心血。
合上《一本书的生命旅程》的那一刻,心中有一个词涌上心头:尊重。
尊重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内容优质、制作精良的书籍。
写在结尾的话
看完《一本书的生命旅程》,那些嫌绘本贵的大人们,也许就会理解「贵」在哪了。
《一本书的生命旅程》说:「书」的诞生,是一场复杂而伟大的旅行。
《一本书的生命旅程》又说:一本「书」,当有人翻开,它才真正获得了生命。
《一本书的生命旅程》还说:「书」的一生会受到别的威胁,比如被人们遗忘。
遇见《一本书的生命旅程》,赋予它生命,跟着它进行一场「书」的生命之旅。
记住《一本书的生命旅程》,因为它值得。
Hi~我是弥小木
家有两娃,一儿一女(小学生+初中生)
佛系养娃的沪漂老母亲~
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课题。
老母亲一边学习怎样当妈,一边保持自我的成长。
分享女孩&男孩养育干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