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看几张有意思的图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2441/d2373f4d226ad6f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2441/fe9eba70ed1b3a3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2441/0155ce18191eb177.jpg)
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读哪本书都是在读自己。
从上面几张有意思的图片就能发现我们很容易被眼睛欺骗;
《如果我们错了呢》则告诉我们,其实不只是这样,我们还很容易被历史,被概念,被物理,被哲学……被所有曾以为坚不可破的东西欺骗。
但这反思,又有深意。
一起来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2441/646bf6105d0c79d6.jpg)
1.当代卡夫卡在哪里?
2018年8月底,29岁的哥哥检查出尿毒症早期,这是最无奈的事情。
这是我从没想到的事,刚毕业的我为接下来的事情做了四面八方的准备,预料到了父母的病情,预料到了侄子的学业,万万没想到地底下塌陷了一大块。
就像读这本书一样,你不知道现在的卡夫卡在哪里?
人们好像只记得某些特定时代的人物,其他的就好像是被筛子漏下去了一样。
只是当那些事物好像被忘记之后,还会被发现,就像文物被发现后就好像是重新发掘重新发现了那个世界。
前段时间我最喜欢读的书就是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读起来感觉自己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些细节被还原的真实到让人怀疑。
卡夫卡临终前叮嘱自己的好友一定要烧掉自己的作品,他的好友布洛德违背了他的意愿。卡夫卡极其厌恶自己所写的东西。他的一生都在自己父亲的阴影里。
与世隔绝是一个关键细节。
我们这个时代的卡夫卡在哪里呢?
自媒体作者们在四处追逐热点,我们这个时代的如果有卡夫卡也是一个暂时还没被发现的人物,他还是一个隐士吧。
网络时代的隐士需要deep web(暗网)来放置自己的作品和表达。
至少现在卡夫卡尚未被发现。
如果你所虚构的内容似乎完全不可思议,那么这仅仅意味着你很可能回答正确。
换言之,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错,那正说明我错了。
我需要写些关于重要之事的内容,但又不是真正把它们写下来。
2.摇滚,摇滚一文不值?
除了图腾,我们还记得什么?
这是来自作者的又一个拷问。
记得自己很久之前看《苏菲的世界》,记得最清晰的一句话就是:
很多思想都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摇滚好像也是,作者在书里罗列的一堆人名,对我而言是陌生的。
但是我能够理解,就先一提及国内的摇滚,不可避免的就是崔健、张楚、郑钧……
不管是什么历史,最后总能够变成花名册。
从这个角度来讲,许多名词,都一文不值。
我们记得的只有图腾。
对小说的最终解释终究会与其表面含义大不相同——如果没有这样,这本书则不会在将来被追加为经典。
前段时间,断断还算是比较严厉的批评过《刺》这本小说。
这本书写暴力写伤害,浮于表面,就像那次我在知乎问,北京折叠隐喻什么,有人回答,那不是隐喻,那是明目张胆的批评。
就像我们一般认为明天和今天差不多。
但,这是不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