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超越不完整信息的界限

读书:超越不完整信息的界限

作者: 月牙年轮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04:51 被阅读0次

    01 长大后成为优秀的spy

    我的第一位英语老师,是位姓司的女士。她声音洪亮,打扮时髦。每天早自习,我们读英语,她就来来回回在教室读日语。三年的初中时代,我对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成为优秀的spy。

    毫无疑问,当时学习了一个新词spy,翻译为“间谍”。不容置疑,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知道这个汉语词汇并不总是褒义词。犹记当时错愕,和重新看待这种职业身份的惊喜,放学回家和母亲分享。她只轻轻说了声“当什么间谍”,就埋葬了我关于间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留下好好学英语的一贯要求。

    长大后看谍战片以及007系列,也总会有那么一丝悸动和艳羡。打动我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敏捷身手,更多的是他们的思维缜密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

    02 关注结论,更要关注思维过程

    最近我收了个特殊的学生,主要就是和他聊天,发现他的思维和行为漏洞,然后告诉他并帮他纠正。他是一个有丰富生活阅历和读书经验的人,因而我们往往有辩论,往往又是我说服了他。甚至有这样的倾向:无论什么话题,辩到最后都是我说得对。

    这个想法使我打了个激灵。如果左右手互博,那只手会胜?如果以我之矛攻我之盾,哪个会赢?我一点都不喜欢辩论,就是因为辩论中的逻辑推理从来都是不严谨的。我和这位学生的许多辩论,其实是对未来的预判,是对不确定性的评估,需要时间来验证,可我等不及时间慢慢到来。

    读霍耶尔的《情报分析心理学》,作者在第四章《分析判断策略:超越不完整的信息界限》的开篇就说:

    情报分析人员应该自觉关注自己的推理过程。他们不仅要关注判断和结论本身,还应该关注自己是“如何”做出判断并得出结论的。(p60)

    我不是情报分析人员,但在过去的咨询工作中,分析判断是必备技能。即便是现在在企业里从事管理,也常常需要下结论。反观自己这段独特的“教学”经历,就掉入了这样的陷阱:争论结论对错,却很少思考何以得出这样或那样的结论。

    03 提出和评估判断的三种策略

    在这篇文章中,霍耶尔对“判断”(jugement)一词有详细的说明。他认为,判断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必须超越已有信息补充知识空白,从已知进入不确定事物的飞跃,也就是说,情报人员运用分析判断超越不完整信息的限制。

    既然有不确定性,那么就得提出“假设”(hypothesis)。这里的假设是指潜在的解释或结论,它需要通过搜集和提出证据来检验。

    提出和评估假设的三种策略,分别是情势逻辑、理论分析和历史比较。

    情势逻辑法(situational logical )从当前独特形势的具体要素入手,从已知事实中理解各种力量交错的前因后果,侧重因果关系或手段与目标的关系。

    理论分析法基于对众多案例的共性归纳,当出现特定条件时,人们就会认为可能出现另一些特定情况。

    历史比较法是一种基于历史先例的类比方法,如果人们认为两者具有可比性,就利用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来填补对当前形势的理解空白。

    04 如何运用三种策略

    情势逻辑法的显著优势是不管形势多么独特,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但这要求分析人员充分了解外部的价值观乃至错误的认知。这种方法更适合于短期预测,随着分析视角向未来延伸,分析人员就必须采取理论分析,也就是利用那些广为接受的理论原则来预测尚未出现“确凿证据”的结果。

    这两种分析法互补性很强。如果说情势逻辑分析法常常用来分析一个区域的多个问题,那么理论分析则常常用来考察多个区域的同一问题。要想超越当前信息,还需要采用历史比较法。

    历史分析比较法的最大难点是通过关键因素确定可比性。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说“经验是一位老师,但不是一位好老师”。人们使用这种方法来认识问题,却往往错误地运用历史经验。因此这种方法的最大作用是提出假设,而不是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应该被用在开始分析之前,而非分析结论之时。

    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运用上述三种策略提出假设。

    尤其要根据自身情况,有意识交叉运用。如果你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那么最好多从理论分析角度来研究;如果你是一个学者,最好还是刻意运用情势分析法;如果你是个经常做决策的人,就要避免落入历史比较法的陷阱里。

    05 选择假设策略

    当描述完可能的选项以后,决策者会问:你最倾向于哪种可能?

    选择那个看上去对形势估计、解释和描述最准确的选项,这是分析人员常用的“满意法则”。但它有三个缺陷:造成选择性认知,忽略竞争性假设,侧重证实而非证伪。

    这三个缺陷彼此联系。选择性认知(selective perception)是指人类大脑在检索信息中,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忽略搜索策略所不包括的信息。如果假设错误,就会丢失修改假设的可能。如果假设中没有列出各种可能的选项,也就认识不到证据的诊断价值,也就是说,证据与假设相符,你只能证实,不能证伪。

    如果满意法则有这么重大的缺陷,我们如何选择假设?

    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断排出假设,同时仅仅暂时接受目前无法证伪的假设......理想的正确做法是,人们应该更加重视那些能证伪假设的证据。(p76)

    是的,我们太倾向于证实自己对,而不是证实自己是不对。因为,人类大脑就是被这么设计的,喜欢把新信息融入已有的意向中,不会自发寻找否定证据,即使它出现了也会低估其意义。前文讲了我和学生的小故事,这里插入一个合理解释。为什么我总是对的?因为能够证实自己,也能够证伪他人。如果我也能够证伪自己的分析,就更能接近事实。

    除此之外,我们这么做还有一个逻辑常识的支持:充分非必要性。也就是,个案正确不能得出结论正确,个案错误能够得出结论错误。

    在情报分析中,没有办法采取统计方法以及更严谨的科学方法验证假设,但沿着寻找相反证据排除假设的策略,未尝不是最佳的分析策略。

    后记

    读书太少,是前半生最大的遗憾。读书不写笔记, 亦是我当前最大的问题。感慨这个学习的时代,跟牛人拼勤奋都不足,远远到不了拼天赋的时候。

    跟自己说,写读书笔记吧。读一本,读一篇,读一段,读一句,都可以写。这本《情报分析心理学》是安人书院本周推荐书籍,只在上下班途中读了一章,因此笔记也围绕这章内容来写。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把《心经》的最后一句放在这里,有点不搭,可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有鲜花,送人送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超越不完整信息的界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qm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