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一股凉意把我从美梦中吹醒,睁眼一看才刚5点钟,经过客厅时墙上的万年历告诉我,今日处暑。
转身时发现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忙碌着。拉开厨房的门,懒洋洋地说一声:“妈,早”。妈妈回头慈祥地一笑:“今天怎么起这么早?才刚5点”。我站在门边上回答,“被冻醒了”,妈妈放下手头的活儿,回头摸了一下我的脑袋,“这孩子,今天处暑,天还没冷好不好,快去躺会儿,等妈把饭做好了叫你”。
妈妈是个勤劳能干,聪明朴实的女子,她用双手让这时光有了温度,她用智慧和勤劳让这个家充满了温暖。
不用问我就知道,妈妈这么早起来就是在厨房忙着做银耳百合粥,糯米肉丸子。妈妈的脑子里藏了太多的知识,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她都能搭配出适合这个时节的养生饮食。
妈妈每年都会在处暑这一天做上一锅银耳百合粥,让我们早上一起喝粥,再吃上几个蒸糯米肉丸子,配上几道清心安神的凉拌小菜。这个处暑的早晨是快乐而温馨的。
今天早上只有我和妈妈吃饭,先生出差到下午才能回来。刚才妈妈说今天早上只做了两道小菜,凉拌海带,果仁菠菜。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秋季中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也叫“出薯”,意味着炎热的酷暑即将结束,三伏天接近尾声。从气象学意义上来说,处暑之后,算是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依然燥热难熬。
在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之后,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大地上的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即将成熟。正如诗中云:“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处暑之后,随着季节的变化,暑气随之消散,气温也将随之逐日下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高气爽吧。
处暑之后气温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此时的人们应该注意预防秋燥,滋阴润燥,注意养生和饮食。
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秋天时阴气增,阳气减,中气不足。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常说的“春困秋乏”中的“秋乏”。
解决“秋乏”的办法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精神好。合理的运动也是解决“秋乏”的一个好方法,在这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我们可以到户外去散步,慢跑,登山。到下午特别疲劳的时候,我们可以站起来伸个懒腰,其实这样也是挺舒展的。
家里的老人常说“春捂秋冻”,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秋天的燥热外行之时,必有寒气交换进入,保持体温与气温一致,有利于收敛阳气。
秋天的风是凉爽的,所以白天的时候,最好多开窗通风,让室内外的空气流动起来,用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让室内变得干爽清新。倒是夜间休息时,可一定要关好门窗,以防流动的秋风使脾胃受凉,导致腹胀腹泻。
人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候较热,雨后气温却偏凉,极易引发风寒或风热感冒,切记要保护好自己不要着凉感冒,当下局势如果着凉了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秋高气爽虽好,但秋燥也需要注意。秋天主收,所以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格要保持安静。在时节转变中,保持心性平稳,才能保住生机和元气。
在饮食上,此时应该多吃一些温补润燥,清心安神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秋天的养生很关键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