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文化巡旅 精选全世界特色小城,通过视频或者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当地特色人文,历史,习俗或者当地著名景点,特色商品。在历史的沉淀下,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光芒,希望让更多人去了解它们。
小城文化巡旅——洞穴石屋马泰拉
马泰拉(Matera),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区,马泰拉省首府,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因而经济发展缓慢。由于不少的电影在那儿取景,因而在意大利的旅游业成了一个闪亮的风景线。
因好莱坞影星梅尔吉布森2002年制作的轰动影坛而又备受争议的影片《耶稣受难记》,马泰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马泰拉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还有初称做“萨西(sassi)”的窑洞。数层的小楼构成了马泰拉建筑的主体。楼房笔直,设计往往考虑到采光、风向和水的利用。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动。蓄水池在城镇的中央。区划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阶。城市处于自然的组织状态。简单的洞室是最原始的开凿物,有支架的弓型屋顶是洞室最基础的建筑。利用石间的水和土,悬垂的花园与菜园交融在矿物地形里。人们的聚居体,因着自己独特而又持续的法则,聚衍生息,始终如一。
马泰拉的“sassi”及其公园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及地理环境综合风貌。一个富于传统的村落与映证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945年,被流放到马泰垃,曾居住于萨西区的意大利作家卡罗列维(Carlo Levi)对萨西有着两极描述:居民苦到极点,石洞美到极致。马泰拉的洞穴石屋源于石器时代,这些挖凿岩壁而建的洞穴石屋依山势遍布,远远望去就见一个个穴居密集布满山壁上,十分壮观。随着社会变迁,洞穴里的环境太差,加上空间不敷使用及传染病的流行,使得当地居民在50年前才陆续搬出
那么, 洞穴石屋内部景观到底长什么样?当地居民在上个世纪的石窟内的生活情景又是如何?去卡维奥索(Sasso Caveoso)区的洞穴石屋博物馆(Casa-Grotta)就能一探究竟。
![](https://img.haomeiwen.com/i5721134/c8d35e25bbb6b6a5.gif)
博物馆运用昔日洞穴石屋真实重现以往的洞穴石屋生活。空间不大的石窟内,各处空间被充分运用摆放各种家具,主要家具双人床四周摆满桌椅、婴儿摇篮、织布机、橱柜、箱子等,在床边一侧还摆放便器,一旁的石壁上也挂着一些家具。牲畜同样养在屋中,床的对面凹处空间以围栏围起,骡、马、家禽家畜等就畜养在此。人畜共处,再加上一家多人居住挤在这个小小空间内,再现了当时居民生活的贫困
更有意思的是,经过整形改造后,本地的特色餐厅和一些供游客居住的酒店,都是由原本的萨西开发出来的新功能,游客们来到马泰拉可以感受独特不同的体验,这些洞穴石窟饭店、餐厅有的保留原始石窟风情,有的洋溢现代化风格,更具特色,像是科尔特圣彼得酒店
(Corte San Pietro),客房内部保留原始石窟样貌,再搭配简洁设计、石头建材及色调,石窟特色尽显。
不管是因为《耶稣受难记》而被认作为耶路撒冷,还是因着洞穴民居从失落古城到文化之都,这里仅仅是个石头凿砌的小城镇,建立在河谷之上坐拥着极好的阳光和流水的小城镇。游人、住户都是悠闲惬意随意行走;街边特色手工艺品店家也热衷于跟你闲聊,这似乎是意大利人与生俱来的气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