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第三天,T终于不再瘫在床上躺尸,拖着病恹恹的身体,背着电脑、水杯和感康一脸憔悴的去了图书馆。
临近假期,图书馆大都是学弟学妹在复习期末考试。“我也曾是其中一员”T一边感慨时光飞快一边往保温杯里接了热水,走到座位给电脑插上电源,点开微信,发现考研时关注的公众号的内容千篇一律:考研结束如何度过空窗期?2020考研如何择校?如何规划时间?……屏幕往下划,没什么有新意的东西,于是退出微信打开知乎,一水儿的考研失败是什么体验?她皱着眉头擦完鼻涕便把手机扔到一边,按下电脑开机键,等待电脑启动的片刻,陷入沉思。
T常常觉得,自己这样的人有些悲哀的,就像《山月记》中描述的那样: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沙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她觉得,在现有的环境里,自己似乎与众不同,自己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跟相知的人一起看更远的风景,所以愿意为了更好的平台去努力,去奋斗;但又有几分相信,自己或许真是平庸的,高中时那批优秀的人在更好的环境中依然优秀,直博、保研……而自己在一般环境里尚且处于困境中,寻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从而解构自己的努力。就这样一边怀疑一边坚持,自我拉扯,内耗极大。
尤其大四之后,T更有一种在高空御剑飞行之感,对未知的恐惧,稍不留心就会从高空跌落,或是被利剑划伤。看似充实忙碌的三年大学生活,当需要从中提取出可以量化的结果时,则显示出碌碌无为的本质:出国?家庭条件一般;保研?成绩不够优秀;工作?简历一无可写;考研?似乎只有考研这一条路可以选择了。
决定要考研时,T发现,她似乎是她所处环境里的典型:对于专业,没有精通技一门;对于未来,更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把希望寄托于考研。可考研也并非易事,备考过程中,早八晚十的图书馆生活,她见证了从九月开学到十二月末结束,人是如何被自己打败的。图书馆的焦虑有时像流感,来势汹汹,自习室的人走了一波又一波,熟悉的面孔不断减少,尤其考前,空出的座位越来越多;有时像温水煮青蛙一般表面毫无波动,那些仍然坚持奋战到底的,看似一汪平静的湖水,其实大多是一边自我否定又一边死扛着。
考研结束之后,离毕业也只剩六个多月。此时身边的同学大都有了着落,保研的,实习的,已经工作转正的,信心满满准备考研复试的……似乎每个人的目标都比她明确,每个人的生活都比她精彩,似乎只有她自己被困在密不透风的茧房里束手无策。可仔细想,这茧房也是她自己筑造的。大一时,大家都处在迷茫之中,她看起来还算勤快:周末出去兼职,在超市促销酸奶,每月8天的兼职收入勉强能补贴一个月的伙食,偶尔独自出去旅游,不仅自我成就感得到补偿,还引得身边人一众赞叹;到了大二,有些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决定了人生的大致方向,而她选择了继续兼职。现在回想起来T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充沛的精力,一周里有五天,白天上完学校里的课,晚上便去家教,周六日修第二学位。也许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当身处某个过程之中,或许不会觉得有多么难熬,只是事后再想起来,会惊叹于自己也曾有过那样勇往直前的时刻。但那段时光带来的影响却并非正面,以现在为原点回望过去才发觉:那不过是刀尖甛蜜,是对金钱的欲望以及兼职之后欲望的满足,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自我成就,看似经济独立的背后,实则是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是因为对未来没有清晰明确的规划,故而用短暂的满足和成就麻痹自己罢了。
“还差一个月就满一年没有回家、没有见到父母了。”T一边吸鼻子一边想。想家的时候她常常也会怀疑自己:当初离开父母、背井离乡是为了什么?至少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阶层,离开象牙塔,离开小县城,让父母能够有更好的生活,让自己能够拥抱更广阔的人生。
保温杯杯口不再有白色水雾萦绕,T撕开包装纸取出一粒药丢进口中,喝了口水,仰头把药咽下,这一咽,似乎把怀疑和不安也都一并吞下。电脑开机成功,屏幕上弹出一个广告:“所有的结局都是好的,如果不是,那就还不是结局。”
“都会好的”,她想,“苦尽甘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