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敦煌寻琴壁画中”-弹琴菩萨及松下横琴

“敦煌寻琴壁画中”-弹琴菩萨及松下横琴

作者: 古琴界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16:40 被阅读0次

伎乐弹琴菩萨,可见西夏风格及宋代风貌的遗存。

  莫高窟壁画中能见到的琴颇为可观,其轮廓可辨认为琴者约有二十余张。

  敦煌壁画中“琴”的图像特征,总体上为如下几点:黑色、七弦、较窄小、有徽无码。

有的“琴”绘制写意性强,仅绘一黑色长方框形,细节不辨。琴在演奏时,多未置于琴案,而是斜放,一端置膝,一端尾地。

  寥寥逸笔,淡墨勾画,仅一枝松并松下散坐的弹琴高士。张大千曾撰联于法泉寺:“岩前柱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画中高士,临流而坐,树木萧疏,意境深远。笔法劲健,墨色淋漓,观之如闻铮铮然流水般琴声。

  中国自有绘画以来,先有人物画,再有佛像画,山水只不过是一种陪衬。但到后来,山水独立成宗,人物逐渐势衰。

  以至于,明清文人视山水为正统,视人物画为匠人画,人物反倒成了山水的衬托物。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颊上添毫,画龙点睛,这些美词,皆论人物。敦煌的人物画,佛像画,是中国画里的传承,别开一脉。

  1941年5月,张大千携夫人杨宛君等赴敦煌。至1943年,他一直匍匐于昏暗的洞窟角落,神往于斑斓的佛教圣境,倾倒于瑰丽的艺术画卷,如痴如醉。

  张大千在敦煌共面壁两年七月,临摹了自十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两夏、元等历朝历代的壁画作品达276幅,敦煌石窟艺术从此走向世界。张大千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赋色浓艳又不失端庄,与单纯的文人画风拉开了距离。

  经过敦煌艺术的洗礼,他的视野更开阔,气势更恢宏,技巧更娴熟,手法更多样,艺术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此,张大千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

相关文章

  • “敦煌寻琴壁画中”-弹琴菩萨及松下横琴

    伎乐弹琴菩萨,可见西夏风格及宋代风貌的遗存。 莫高窟壁画中能见到的琴颇为可观,其轮廓可辨认为琴者约有二十余张。 敦...

  • “敦煌寻琴壁画中”——善事太子树下弹琴图

    河西走廊,沙州敦煌,千佛洞,莫高窟。 公元366年,印度僧人乐尊云游至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

  • 古琴不弹时是否应挂在墙上?该怎样挂?

    古之爱琴者有挂琴的传统,即便不会弹琴,文人们也会将房中壁悬一琴视为雅事。 宋代诗人舒岳祥有诗:“桐木深坑岭,菊田高...

  • 云游敦煌之十一——勇图

    2020.3.16 云游了好几幅敦煌的壁画了,看到这幅,心中一明亮,原来画中的金刚菩埵菩萨不但生得好看,而且还那么...

  • 昆明之夜

    那是南国雨后的夜晚, 我们坐在灯下, 桌上有书,有酒,有茶, 四壁则挂满画作—— 敦煌的风沙很大, 菩萨的脸庞也显...

  • 【艺术的世界】《听琴图》的“褒”与“贬”

    《听琴图》画中3人,从画上来看三个人的地位便不低,背靠松柏,旁有檀香,听琴人双膝而坐,更有童子服侍,可以推测出弹琴...

  • 敦煌壁画神话故事(三)

    尸毗王割肉救鸽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

  • 诗|寻见(一)

    诗/洛一辰 昨日 我寻你不见 与词中人饮酒弹琴 ——憔悴无梦 同画中影举目遥望 ——迷离恍惚 今日 我终得见你...

  • 2021.2.2——牛

    噹~噹~噹 牛在弹琴 哈~哈~哈 琴主人在笑 牛生气 对琴主人说:“对牛弹琴” 琴主人抱起牛 亲她。

  • 二零一四年八月八日

    听琴,弹琴 心静如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煌寻琴壁画中”-弹琴菩萨及松下横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uy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