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的那些事

作者: lxrdxyx | 来源:发表于2017-02-12 17:32 被阅读0次
    工作

    二零一三年初,我尚未毕业,当时在江门的某一家港资企业实习了几个月。那时候在做招聘,做了一些笔记。今天回来看看,依然感触良多。挑选几则,希望通过这几个记录,能让大家对当时企业与员工的状态,有一点了解。

    以下是几则当时的记录:

    【档案】

    我除了出去招聘之外,回来之后,还会帮忙整理一下人事档案。

    公司的人事档案保存得挺特别。每个员工的资料编为一个独立的档案,每个独立档案都是用档案夹夹住,然后装到档案柜里面保存着。所有的档案都有着自己的唯一编号,编号与员工的工号相对应。

    员工的工号按照办理入职的先后排列,例如第一位办理入职的员工,他的工号是0001,那么它的档案就是0001,以此类推。我的工号是15758,换而言之,从这公司成立至我报到,便曾有15757人次在这所企业里工作过。

    人事档案只是按照编号进行排列,没有按照部门,也没有按照时间来排列。若想找到某一人的档案,只需要知道他的工号就行了,在档案室里面很轻易就能够找到他的档案。所有员工的合同都另外用文件夹装订起来,没有放置于档案内。合同的排列也是按照工号先后顺序排列。装订合同的文件盒放置于档案柜的柜顶上。

    现在我整理着档案,发现工号已经编号至168XX了,这便意味着,从我入职至今,这所企业已经办理了一千多人的入职手续……

    我把离职员工的档案一份份地抽出来,将有关他们的所有资料,例如员工信息登记表、体检表、学历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调薪申请、转正报告、奖惩单、调令、合同、辞职申请、离职手续表等等,装订在一起,垒成一叠一叠的。

    看着他们进来又走,心里面有种异样的感觉。

    【流动】

    人力资源是在流动着的。这也好,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达到其最佳的效果。

    我们在外招聘,时不时会看见有些熟悉的身影跑去其他的企业去填表应聘,我们唯有相顾会心而笑。

    其实真的就这样,在一个地区,工厂多了,只要他的劳动力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他这个地区的劳动力是在流动着的,但又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就如做着交换一样。我们知道这也很正常,所以其他企业的招聘员挖了我所在企业的员工,我们也毫不客气地将他们的员工挖过来,你情我愿,互不拖欠。

    在那些员工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是在这个企业做了一阵子,觉得腻了,便想要换换工作环境,于是便跳槽到其他的企业去,干一阵子,觉得不想干了,又去另外一家企业转转。这些一线的生产工,都是知道自己干的是体力活,到哪里都一样。于是看着哪一家的条件好,没想那么多,很干脆的就报名去了。

    他们就这样换来换去的,结果一辈子都只能当一线工人。而那些坚持在一家企业做下去的一线工人,几年之后,已经成了管理人员。他们不明白,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总在抱怨自己的种种不好,看见其他企业好,一时冲动就跑了过去,结果,过去之后发现,原来也不是自己先前想象中的那么好。于是又有了见异思迁的念头。

    这些人大都很单纯,仅仅是为了活得好一点而已。他们没有什么知识,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却又想做得轻松,做得舒服。可是这个世界上哪里有这么理想的事情?这些人都很可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农民工。想想,便觉得有点心酸。

    其实,我又何不是一名农民工?

    【群体】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吧?“人以群居,物以类聚”,想来是不错的。

    在外招聘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招到的员工大多都是来自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这几个地方。可以说那些地方的人是成群结伙的出来打工的了。

    在与一些员工闲聊的时候,他们会经常提到,我有某某老乡就在隔壁的公司,我是我的老乡某某介绍过来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他们即使是出来了,远离故乡,却都有着一种忘不去的家乡情结,不忘相互提携,相互帮助。这种情感,有着它的弊端,但有的更多的是人性的美好。

    时常是这样子,招聘的时候,只要你招到了一个人,他会带着一大群人过来报名的,运气好的话,一天碰到几个这样子的人,一天下来便可以招到三四十人了。大丰收。

    【人情】

    有一句话说,在大公司练人情,在小企业学技术。看来这句话一点不假。

    一所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各个方面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完善的了,各项工作都分工明确,各人便各施其职,使得企业按照制度运行。不像小企业那样,为了生存,不少职员都得身兼多职,扎扎实实地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劳作。待得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这一切又得换一个新面貌。

    我所在的实习企业有三千多人,各个职能部门都有着明确的分工。无论是新人还是老员工,都只是做着自己固定一个模块的工作,少有涉猎其他的岗位。就这一点而言,对新员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企业大了,分工明确,那么除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之外,便得提防着明枪暗箭,毕竟都是一家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是老板的打工仔。自己不进步,便轻易就会被别人挤掉,取而代之。自己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做外,还得拥有良好的人人缘,用人脉做自己的后盾。

    在这个人情社会里面,这个很现实。拥有熟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方便得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刚进去开始,无论是上级领导、部门同事,还是司机、保安,与他们不熟悉,处处不便。到了后来,与他们相熟悉之后,有什么事情,打个招呼便顺畅无比,他们都会想法设法给你方便,予以帮助。

    所以在企业里面,但凡有心将自己工作做好的、想晋升的,或者高层想保住自己位置的,莫不左右奉承着,讨好着。或许用奉承与讨好这两个词来形容,觉得有点刺眼,有点贬义的意思。但我也没有说要赞扬什么。

    其实自己也在做着那些事情,只是程度没有那么深而已。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共勉之。

    【任务】

    今天主管将一项任务交付我,让我去完成。其工作内容很简单,就是将两百多人的档案找出来,然后将他们的学历证书复印一份。

    我设想的工作方法是将所有的档案全部都找出来,然后将档案从档案夹里面拆出来,找到学历证书直接复印。当然后续工作还有将档案装回去,将复印好的学历证实编号等等。

    我带了两位新员工,让他们帮我。不知是我表达不好,还是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问题,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将那两百多分档案弄得乱七八糟。

    在我开始工作之前,我将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向主管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征求她的意见。结果她大为恼火,批评我做事情不动脑子,不会拿主意。打工仔就是这样子,有苦难言,自己多主动点吧,领导批评你自作主张;有不清楚的地方,向领导核实一下吧,领导批评你毫无主见。果真是进退两难。

    以后做事情还是适度就好,向不向领导汇报,还是三思而行。

    那一整天,我带领的两位新员工做错了不少事情。我没有批评他们,在他们做得不好的时候,温言指导,直至他们能够达到标准。

    自己被领导批评,觉得不好受,又何必将怨气发泄在自己下属身上呢?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意】

    做生意的人很多,做大生意的就如企业的老板啦,一年生产额十几个亿,做小生意的就如公司前面摆地摊的小吃档啦,小本生意,也可一本万利。

    做大生意的,自然没的说了,那些是我们现在难以企及的。但说到小生意,摆地摊,也别小瞧了他们。我所在公司的前面有一大块空地,每逢上下班,他们就会过来摆摊做生意。可以说是公司的员工们养活了他们。

    粗略地为他们算了一算,他们一碗面的价格是五六块,成本也不过是两三块,那么一碗面就净赚两三块。公司的员工有三千多人,会有一部分不在饭堂吃饭而跑出来吃面或者喝粥的。他们一天能够卖出两百碗左右,那么一天的盈利就是五百左右,一个月的利润有一万五千。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一万五千,作为一名尚未毕业的实习生,可能很久都难以企及。但是摆摊卖汤面,卖粥,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所以生存,并没有一条固定的路去走。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走而已。

    这也难怪,先前人事部的一位经理辞职不干了(当然,辞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跑到公司门前的超市旁边开了一家餐馆呢……

    【印象】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它有着自己积极的一面,也有着自己消极的影响。

    今天,心情不大好,不想歌颂什么,在这里不说好话,那就谈谈刻板印象的消极之处吧。

    我们在招聘的时候,有几个地方的人是坚决不要的。首要的是湖南桑植、永顺的,其次是河南的,接着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上面提到的三个地方,两个县,一个省,只要我们一听到求职者是那个地方的人,便得婉言拒绝他们了。

    当然那些地方的务工人员们,他们自己也大多知道我们是不招收那些地方的人,所以他们大部分都很自觉的不过来询问。只有小部分不明所以的人,才傻乎乎的跑过来相问,被拒绝了之后还茫然不知所以。

    不为其他的,就是因为他们那个地方的人给这边的企业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派出所也已备案。故此这边大多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拒绝那几个地方的人。可以说,那几个地方是臭名昭著的了。

    当然,他们的老乡在这里干出了不光彩的事情,并不代表那些地方所有的人都会干出那些事情来,谁都知道不可以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然而这边的企业对他们都是闻风色变,一提到那些地方,不论好坏,一概否决,没有丝毫回转的余地。这便是刻板印象给他们带来的不便之处吧。所以那些地方的不少求职者被拒绝之后,一脸失望之情难以言状。

    这也怪不了别人,谁让你们的老乡将自己家乡的名声弄臭了呢?

    【转变】

    这里所说的转变是指劳动力供需的转变。

    在外招聘也有一段时间了,恰逢企业人力缺口大,所以招聘压力也蛮大。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我所在的企业是这样子,在同一地区,其他企业也在所难免。

    和其他企业的招聘员聊起,以前工作岗位还没有那么多的时候,招聘哪里用得这么难,人们是涌着上门求我们给他们一份工作,企业就大爷一样,挑挑练练。现在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企业得像孙子一样,跪着去请他们来工作,他们还不愿意来,说这条件不好,那待遇不行。果真是报应不爽。

    其实这个转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来说,是有利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工作岗位多了,说明我国企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工作岗位多了,人们有工作做,解决就业问题,提高收入水平。这就逼迫着企业去改善自身的条件,促进技术的革新。因着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促使这劳动者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去找更好的工作。一个地区的进步,得依赖着企业与劳动者的共同努力。

    这一转变有好处,也有坏处,毕竟,结构性失业的弊端也随之暴露了出来。但这是一个必然,这个必然就留给社会去解决吧,我们只管做好自己。

    【自觉】

    说到工作的自觉性,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与所在的岗位有关。

    就目前所见,一个人若是很自觉地去工作,要么他很喜欢那一项工作,要么那个工作能赚钱,多劳多得。除此之外,我还没有想到有什么理由能够令一个人很自觉地去工作。

    在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里面,所闻所见,令我不时想到人性假设理论的X理论。雇员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回避责任、没有抱负;领导管理人员是“严厉的”、“强硬的”,他们指挥人们行为的方法是强迫、威胁、严密监视,严加控制;结果呢,“严厉”的做法引起了反抗,诸如压低产量,巧妙有效地怠工,敌对情绪。

    现实存在与这个理论是多么的吻合啊。真不敢想象。以前在教科书上学到的理论,现在是亲眼目睹了。

    不说其他一线的生产工,就说我所在的招聘岗位吧。听上级领导以及同事说道,以前也有招聘员开小差的现象存在。招聘工作,在外面算是自由的了,招聘员还得开小差跑出去玩,这个招聘岗位的工作,看来对自觉性没有多大的贡献。

    我在外面也见有其他企业的在招聘,结果往往见到他们招聘的摊位而没有见到人的。这边是所谓的自觉性。其实也不能责怪他们,难道说,在这岗位上战战兢兢,为了以后晋升吗?有点可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实习的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va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