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说人的成长始于三次觉醒——第一次觉醒: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第二次觉醒:从利己思维到利他思维;第三次觉醒:从囚徒思维到变通思维。
“经营之父”的,这三次觉醒涉及到三个层级的思维模式。
乔希·西普在《解码青春期》第1章“三种关键的思维模式”中却说出了三句很接地气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的话:
1.青少年比看起来更需要你。
2.游戏规则变了,因此你也得变。
3.要学会寻求帮助。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5323646e73cd9f88.jpg)
先来说说为什么青少年看起来更需要父母大人?
我们来看看青少年最缺乏什么,最需要什么?
据调查显示,所有年龄段的青少年都因为缺乏与父母在一起的珍贵时光而担忧。
而父母觉得与家人共度珍贵时光这件事儿在自己的关注优先顺序上只排第四,他们更关注外来威胁(比如毒品,酒精等不安全隐患,现在内卷的情况下,学习成绩直接排名第一)对孩子的影响,却不知道孩子是排第一位的。
我回头想一下,女儿多次提出想让我陪她一起看电影,我总觉得我们喜好不一致,就粗糙的拒绝了……由此看来只要在场,这就是最好的陪伴。
1.给孩子无形的资产
作者乔希·西普说,孩子们身上最缺乏的是一种资产,一半内在的、一半外在的:
积极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属于内在资产,有利的外部环境和精力属于外在资产。
我们往往看到孩子的吃穿住行,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面这两点却往往被忽略,这其实是孩子们的无形资产,是他们未来社会能安身立命,能够“变现”,获得成功的底气。
让我们来罗列一下吧:家人的支持、愿意为他人服务、界线感、有效的利用时间……这是外在资产。
努力学习,诚实正直,有计划会决策,态度积极……这是内在资产。
用一个公式概述:有利的环境+积极的性格特征=成功
作者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应该重视鼓励学校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发展,创造软环境),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的课外活动(作为学校生活的高质量延伸),有矛盾了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做好孩子成长的兜底工作,给到足够的安全感)……这些不能指望学校、不能单靠老师。
所以说在开发及培养青少年成长的资产方面,父母的潜力影响是最大的。
2.最起码尽可能多陪伴
数字说话最有说服力,据统计,孩子12岁之前,爸爸与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平均每天约26分钟,青春期之后锐减到9分钟;孩子小时候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每天平均31分钟,到了青少年时期,也立马降到10分钟。
自家闺女了高中之后,一个月才过仅仅一天的所谓大星期,能够分到和父母单纯相处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平均到每天怕是连2分钟都不够吧。想想这几年,她屡次让我抓狂,我总觉得她真的讨厌我,因为她很直白的说不喜欢和我待在一起……我原来孩子推我、按我,反复试验我,实际上标志着她比我想象的更需要我。
真傻,真的,我的自以为是,让我变得更傻了。
儿童每天和爸妈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有57分钟,青少年只有20分钟,所以,孩子需要父母成人的陪伴。
所以,青春期是孩子们离开家庭,飞向她他自己的天高海阔的最后一个阶段的黄金陪伴期。
我们要识破孩子们的表象,Ta对你叹气,向你翻白眼,频率还超级高,但背后实质是他们想要大人的陪伴。
3.陪伴得有心理准备
陪伴还得有陪伴的样子。
安排属于亲子之间的专属时间,把与孩子相关的事儿当做头等大事,甚至在日历上标注出约定的时间。就想当年心动的约会一样。
其实生活总会以某种意外的方式侵占我们的日程安排,但按照“要事第一”的原则,扔掉计划赶不上变化,一旦约定好,坚决不取消,因为取消比压根不约更糟糕。
我之前是屡屡踩雷——孩子上初中时我随口答应带她去逛街、去看电影,事到临头却随随便便爽约,孩子对我的失望是一点点在累加。
试问孩子对我的信任能不稀少么?前期种的因,后期自然会有对应的果。
还要花点心思让亲子间的约会变得有趣,甚至可以事先做好心理预设、列出清单、一起规划等等,让这个约会有仪式感,充满期待。
真正到约会的时候,未必如前期预料那么完美,孩子很容易就会激怒大人,即使碰壁了也得有心理准备,因为这才是货真价实的自己的孩子。
在这一节最后,作者乔希·西普说,青春期的孩子会像坐过山车,大人就是压在腿上的压杆。孩子总会不断的考验大人,看看Ta的父母是否可靠。
所以我们得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是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还是逐渐摆脱他,然后认输?
很明显,孩子是咱亲生的,摆脱、认输的选择可不能脑子一热就上了贼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