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住宿的状态,完全可以从账单表上体现出来。我觉得其他孩子也一样,比如今天群里就有个家长@老师:某某某昨天只吃了一顿饭,是不是不舒服,麻烦老师问一问;某某某吃的太少了,希望老师关心一下。
我倒是在群里没有提过意见,但是根据我整理的账单,我发现小刘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并且开始有些“放飞自我”了。刚去的时候,吃不下饭,每天的花费特别少,现在可不一样了,平均每天都是三十元。
而我观察了他的消费记录,发现他每天都要去超市买瓶饮料,饮料价格不一,从三元到五元都有。我觉得他的消费开始出现问题了,这说明这小子已经将饮料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饮料可以喝,但是天天喝饮料就没有必要了。我不是养不起你,而是生活消费中的一些不起眼的消费,时间长了也会变成一项不少的开支。现在对他来说,这笔消费无关痛痒,首先是他不出钱,其次是他不用工作不用养家。
但是以后呢,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将会伴随他的一生。就好像“拿铁效应”一样,一天喝一杯拿铁,贵吗,不贵,喝不起吗,当然喝得起。但是你的钱呢?为什么不如别人剩下的多呢?因为你的钱都浪费在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花费上了。
孩子爸爸跟我嚷,说孩子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这话完全跟他个人的习惯是一样的,所以他教育孩子也是这样。而我则喜欢算计着花钱,我可以花钱去消费,但是前提必须是:这个钱是否值得,是否属于一种浪费。
就像这饮料,你可以喝,但是你有没有必要天天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