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杨光成 一位61岁的老人,48年来不离不弃,默默地守护和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枫香染。他对枫香染的执着和坚守,将我深深打动。
他出生于贵州惠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枫香染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多次被各大博物馆收藏,于2006年11月被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收藏,像他这样的“枫香染”艺人在整个惠水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在坚守着。
枫香染是布依族传统印染工艺,据说在惠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枫香印染的图案,多取自黔南山谷之间自然盛开的花朵,以及寓意吉祥的凤凰。经过变形、夸张之后的花纹,既有自然图腾的寓意,也有了工笔画的美感。
每次进行染布的时候,用杨光成老人自己的话来解释就像是与大自然进行一次心与心的触碰。
枫香染虽然小众,只在布依族及少量苗族村寨里流传。但是这并不会耽误它自身散发出的魅力,枫香染在材料、工具、纹饰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印染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工艺特征。
枫香染用毛笔蘸枫香油作画,线条流畅、细腻,花纹雅致古朴,近看如工笔画,远观似青花瓷。
杨光成是由父亲手把着手教会制作“枫香染”的,他13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枫香染技艺,20岁出师,出师的第一道考验,就是在宽大的白布上,在没有打底纹和对照物的情况下,画出工整对称而又极富美感的图案。
“当时还是小孩,只是觉得好玩,没想过责任如此重大。”入了门的杨光成才认识到,一向随和的父亲竟然还有严苛的一面,好在从小耳濡目染,他对枫香染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3年后,杨光成已经能独立完成整套工艺流程,逐渐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每次赶集,都要牵两三匹马去驮白布回来加工,我的手艺就是这样练的。” 父亲就这样把毕生的所学和技艺全部传给了他和哥哥,兄弟俩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大胆改进和探索。
严格按照“染谱”上所述,何时作画,何时浸染,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更为苛刻的是,每次作画前,杨光汉老人谢绝一切访客,关门制作。
尽管所有的印染过程,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但画工、备料、印染都是专人负责,分工严密。当然只有这样才会做出精美无比的枫香染。
“那时,会枫香染的工匠很令人尊敬。”杨光成介绍说。 但是做一件枫香染作品需要近十天的时间,全手工制作,成本高,工艺繁琐,价格相对就会偏高。因此,当地人渐渐放弃了这一传统的制作方式,枫香染一度跌入低谷。
“不能再藏着捂着,只有让枫香染走出家门,才能摆脱失传的危险。”杨光成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父亲临终前拉着我的手,叮嘱我无论如何要让枫香染传承下去。”杨光成说。
为了使枫香染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上,来也为了完成父亲的遗言,杨光成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把家传的这门手艺传给了外人。他在工艺兴趣班,教授小学员枫香染制作工艺,通过这些方法使枫香染技术得以流传。他说,要用一生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
“枫香染不仅仅是我家的,也是民族的。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后代留下一个原汁原味的技艺,国家给了我荣誉,我会尽最大努力使薪火代代相传。”
“枫香染是民族的和国家的,只要真心想学,我愿意无保留传授。”
杨光成说,自己从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为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下,枫香染才会在创新中实现传承。 在他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把它们传承下来。
从年少到年老,从制作到传承,正值花甲之年的杨光成老人几乎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枫香染这门手艺,他尊重自然,敬畏手艺,在传授运用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
正是因为有像这样的良心匠人存在,枫香染一定会像他希望的那样流传下去。
文|daisy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