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是一个从小爱读书的人。
小时候,农村老家还没有电,生活照明就靠点煤油灯。那个时候的书也是稀缺的,农村又没有图书馆,想看书,除非谁进城了捎带买一本,或者借同学朋友的看。
我记得我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海啸》,作者是谁不记得了,是四十年前父亲带着我走了三十多里山路,在镇子上的供销社商店,我缠着父亲给我买的。
这本书我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看了三个晚上,就看完了。说中写的是1942年最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确切地说是昌潍根据地)遇到了海啸灾难,颗粒无收,根据地老百姓面临断粮危险。以宫明山为首的八路军运粮小分队,包括文书郭玉文,战士大老姜,通讯员小马等人接受了为根据地送粮的任务。一路上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了土匪的骚扰,日寇的截击,国军的偷袭,小分队的战士几乎全部牺牲,最后终于将粮食安全地运达目的地。因为我最喜欢看抗日英雄的故事,所以我很快就读完了,后来又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2、教书生涯第一次倒逼我刻苦读书
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困的原因,我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后来利用农闲时间上山采药。换来的钱大多数被我订了二十多种报刊,每天最振奋人的消息就是邮递员送报到我家。每次送来的报刊我都一期不漏地看个遍。
也许是由于我的勤奋,村办小学缺教师,村支书找到我,让我去代课,我欣然应允。当时的村小大约有150多名学生,六个老师,担任包括学前班在内的七个班的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繁重不说,时间也被排的满满的,但我依然挤时间多看看书,因为上课没多久我觉得自己的知识欠缺得厉害,所以光靠读书看报是远远不够的,我自学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对学校订阅的教育类报刊也是手不释卷。不仅如此,为了能胜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称号,我又报了最难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考就是五六年,让我从一个中途辍学的初中毕业生,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所带科目数次名列全县前茅。我个人也撰写了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参加了全国、省市教育论文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我知道,没有这些当时刻苦读书,我也是无法胜任这个神圣岗位的,是读书让我获得了“老师”这个光荣称号。过去的小娃娃现在见了我都还是称呼老师,我有好多都记不起了,尽管早已离开了教师这个岗位,听到这样的称呼,我还是蛮欣慰的。
3、智能化时代,网络电视、智能手机夺走了读书人的眼球
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视网络的兴起,现代人读书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了,许多人沉迷于网络,沉迷于追剧,甚至游戏,从QQ聊天到微信,再到后来的抖音快手短视频,我都有过涉足。曾经短短的那么几年,让我的视力每况愈下,现在读书不戴眼镜都看不清了。
迫于生活的压力,我读书的机会很少了,被手机和网络奴役了几年,除了视力的下降之外一无所获,一段宝贵的光阴就这样被废掉了。
曾经不止一次的反思,还是读书好,读书能让人头脑充实。可是想要一下子回到从前那种对书的痴迷状态,实在不易。直到我一次在千聊里听到了弘丹老师的写作课。
4、重启写作,再次捧起书本
我反复听了几遍弘丹老师在千聊的写作课,才知道写作还能变现增收,很多人通过写作过上了想要的生活。我原以为写作只是文学创作,现在才明白自媒体写作和文学创作不大一样。
我没有搞文学创作的技能,但是从事自媒体写作还是可以的。我已经是个快五十岁的人了,人到中年却陷入了房贷危机中难以自拔,写作不仅能充实人生,还能带来理想的副业收入,而且也不需要多少投资,只要肯学习,肯努力就行。这也许对现在的我是最合适不过的。
我报名参加了零基础写作训练营,一个半月下来,坚持写作,在简书上发了45篇文章,合计约有三万字吧。这么一段实践的过程,让我增强了写作的信心,也让我感悟到,从事写作还得有大量的阅读,当我决心从事写作后,读书是必须的,只要碰到好的书,就反复阅读数遍,吸取书中的精华。
5、爱书吧,书会给你更好的人生
生活中不缺好书,只是缺读它的人。
樊登,一个央视主持人,通过读书成为讲书人。弘丹,一位在外企上着班的员工,通过读书写作成为职业写作教练。还有秋叶大叔,猫叔,陈阿咪、弗兰克、路西小鱼、酸菜鱼夫人、等等,无一不是通过读书写作收获了成功的人士,这让我备受鼓舞。
爱读书的人多,想从事写作的人也不少,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既然选择了读书与写作,即使前路困难重重,也应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正能量,爱书吧,书会给你更好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