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薛志鹏寒风集
薛志鹏:25七绝·万里长城60首之25倒马关

薛志鹏:25七绝·万里长城60首之25倒马关

作者: 大漠鲲鹏诗选 | 来源:发表于2024-06-13 12:10 被阅读0次

    薛志鹏:25七绝·万里长城60首之25倒马关_腾讯视频

    25七绝·万里长城60首之25倒马关(中华通韵)

    作者:薛志鹏


    危楼百尺经时见,峭壁深流俯仰

    对阵横戈收眼底,临城倒马在关


    【注释】

    ①本系诗词,是笔者应著名书画艺术家、国宝人物古今明先生重托与指示而潜心创作,是《三长精神诗词》暨《长江精神》《长城精神》及《长征精神》系列诗词之一部。

    ②如将本系《七绝·万里长城60首》联韵诗作合而为一,即为正文120韵、240句、1680字,无一重韵,且一韵到底的《七言排律·万里长城120韵240句》一首。

    ③本系作品,由新疆边境烽火台起,经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北京、天津、河北入渤海;再由辽宁、吉林延伸至中朝边境鸭绿江畔;再由黑龙江牡丹江向北,经齐齐哈尔入内蒙,直至蒙古国及俄罗斯边界;再回转向南,经山东、河南、湖北入湖南苗疆;再东转向浙东台州,临海古长城直望东海止步。此举,旨在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长城精神。

    ④本作,以“河北保定唐县倒马关明长城”为代表,描述万里长城倒马关明长城风貌。

    ⑤倒马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西北60公里倒马关乡倒马关村,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因山路险峻,马为之倒,故而得名。

    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现倒马关乡政府院内,保存着一块已从中折断的汉白玉石碑,为《倒马关建城碑》。碑文记载了1465年修建倒马关的情况。由此可知,倒马关城始建于1452年,后又于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倒马关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墙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

    关城东、西、北设有3个城门。关城建筑设计独特,它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古人谋略之深,设防之严,建筑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倒马关处于一条古老的“灵丘道”上。据《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曾调集州郡5万人修治灵丘道。

    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马关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关隘。

    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后人为纪念杨延昭暨杨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

    碑通体高1.8米,宽60厘米,为汉白玉雕凿而成,碑额抹角及两边雕云纹花边图案。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杨延昭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时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后因与辽兵作战有功升为保州防御使。杨延昭在边防镇守20余年,辽兵甚为畏惧。

    ⑥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书于杭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薛志鹏:25七绝·万里长城60首之25倒马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fo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