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无问西东》刷屏很久,蠢蠢欲动的我盼来了周末,满怀期待地走进久违的电影院。
影片有句话说: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传说。话说作为炎黄子孙,新生婴儿的尾骨有青斑。为什么有?说是阎罗王让地狱众生投胎转世为人,大多觉得苦不愿意,只能打造成的。
言归正传,真要回答愿不愿意前来,一千个人心里恐怕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由吧!
影片中的主角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也许不是你想要的,但绝对不是你要否定的。
当代都市白领张果果,身为奶粉公司中层,因公司高层内部斗争,最终替上司的奶粉方案背锅出局。
张果果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与我们大多数人的处境极其相似。曾经他也因为旁人切身体会地灌输人性的贪婪而有所动摇,是否要不要继续资助四胞胎家庭,一度导致午夜梦回被惊醒。
面对一次次良心拷问的煎熬,他显得特别彷徨不知所措。幸好其父母的救命恩人李叔叔(李想)让他找到爱的传递,唤醒他保持初心做个跟世俗不一样的自己。
张果果知道李叔叔的故事而选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善良到底。而他的李叔叔正是受到陈鹏的启发。
60年代,陈鹏、王敏佳和李想是高中同学。王敏佳因看不惯师母经常歇斯底里虐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许老师,与李想一起写信举报师母的罪状。谁知道还是被师母比对作业本给揪了出来,被诬陷勾引老师。一旁的李想为了支边不敢承认,敏佳见状只能自己扛下所有罪责,差点被不分青红皂白的群众打死,而另一边的李想却昧着良心高谈阔论地谈着自己的理想。
与此同时,师母看到王敏佳的惨状,内心又开始失魂落魄,魂不守舍地走回家,生无可恋地选择跳井结束自己悲惨的人生。
如果当初王敏佳和李想不要轻率地做出判断,如果李想不为前程勇于分担,如果师母没有被愤怒蒙蔽双眼肆意诬告,如果师父不擅伪装表象,那么敏佳的人生绝对不会跌入谷底。
幸亏陈鹏心有所感长途跋涉救回毁容的敏佳,也许诺为她托底,并告诫那个不真实的李想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点吧!”
陈鹏之所以如此伟大,这跟救济他的晃晃叔叔沈光耀的爱是分不开的。
1938年,日寇对中国大地进行狂轰乱炸,华北大地容不下一张课桌。救济陈鹏的晃晃叔叔沈光耀只能搬到云南埋头苦读,但日机并没打算放弃中国任何一片土地,如期而至没有一片安宁。
此时沈光耀的书信表达的家国思想令其母很不安,不远万里来到昆明劝导他。什么功名利禄都是浮云,只希望他开心快乐地生活。
但当沈光耀看到日机的疯狂行径,还是选择投笔从戎。期间省吃俭用救助了很多陈鹏一样的孤儿,又在事关全局的情况下选择与日军军舰同归于尽。
他是富家子弟,可以过得很安逸。但他没有,没有辜负他的家教和吴岭澜等的教诲选择救国存亡。
1923年,吴岭澜踌躇满志报效祖国,选择了当时的热门专业实科,可问题是他擅长文科,实科不列。
想必很多学子也面临吴老师一样的艰难决择,到底是要读好就业的理科还是自己擅长的文科,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误导人生。
所幸吴老师遇到了泰戈尔,如沐春风,选对了人生。
看似毫无瓜葛的四代人其实很有联系,吴岭澜是沈光耀的老师,沈光耀是救助陈鹏的晃晃叔叔,陈鹏又影响了李想,李想救助了张果果的父母。
我们生活在上下五千年的国度,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很多优秀的思想文化,但很多时候它们都隐藏在世俗的阴影下,很难发光发热。
张果果在面对是否继续帮助四胞胎家庭时,曾一段时间内推脱有事打他秘书的电话。
陈鹏因误会敏佳喜欢李想选择放弃她。
沈光耀在母亲的劝导下,开始百善孝为先打退堂鼓。
吴岭澜一度在纠结实科的好处。
他们都曾经陷入世俗的迷茫困惑而无法自拔,又在经由他人指点或者各自的所见所闻而感悟参透世事。
张果果最后说:“我跟你们不一样。”
陈鹏面对毁容的敏佳说:“如果你往下掉,我就是那个托住你的人。”
沈光耀在生死关头说:“妈,对不住。”
吴岭澜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学生说:“……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真实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释放出来……”
所幸他们最终都找回真我,抓住重点,做好当务之急的要事。
不可否认世俗依然强大,强大到令人窒息,但我更愿意看到接下来的一幕幕。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在职场打拼的你能永保善良的底线。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身为丈夫的你不会因为妻子容貌的变更而选择与其分道扬镳。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广大青年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国家。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学生不再纠结自己的专业,而是真心喜欢自己的选择。
……
但愿我们即便是个凡人,也不要成为俗人。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