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早晨起床,例行一杯水。
儿子昨晚的水杯没有清理,喊他自己去倒掉沉水,把杯子洗干净再过来喝水。他跑去阳台的水池,却无意间发现了自己水培的蒜苗开始长出了根部的长须。他惊喜地想要把这个大发现告诉我,扭头、转身就往客厅跑。在进门的那一刹那,被门槛绊了一下、沾了水的杯子从手里滑落到了地上,碎成一片。
我抬起头看了一眼,强忍住没做声,看看他会如何反应。
在阳台踌躇了几秒钟,他喊到:“妈,我杯子打烂了。我去拿扫把”。饶过老人房,他去另一侧的小阳台拿来了扫把和簸箕,准备收拾残局。
看来之前的训练还是有效的。今天终于有机会检验了。
等他笨手笨脚地把看得见的地方扫干净,把玻璃装进簸箕后,我有意识地提醒他:“你确保把玻璃渣子都扫干净了吗?”,他想了想说:“玻璃渣子飞溅出来了,不知道柜子底下有没有?”然后转身用扫把去掏柜子下面。等柜子下面、沙发下面都处理好后,他又去阳台检查、清扫了一遍。
收拾残局的儿子已经看惯大人把扫好的垃圾装进自家垃圾桶里的他,也准备就这么把玻璃渣子倒进垃圾桶。我赶忙拦住了他。
“如果你这样把玻璃渣子装到塑料袋,再扔进外面的垃圾桶,清洁工叔叔阿姨来收垃圾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啊?”
儿子一脸迷茫地看着我,一会儿开始叨咕:“玻璃渣子可能割破塑料袋,那就会伤到清洁工叔叔阿姨的手啦”。
“那咱们是不是得想办法把它装的结实点,别掉出来啊!”说着,我顺手拿起今天刚刚吃完的瓜子袋。“你看这个瓜子袋外面是牛皮纸,里面是锡纸,防水防漏,很结实,我们把玻璃装进去,它就不会割手啦!”
“妈妈,我这个瓶子也不用了。我们把袋子装到瓶子里就更安全啦!”这是它前几天科学实验使用过的、剪掉瓶口的雪碧罐。
经过严格包装后的玻璃残渣“儿子,你想的太周算啦!妈妈要给你点赞。你知道你这样的行为叫什么吗?”
儿子一脸懵逼地看着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拉他坐到身旁,开始了一段有关“礼仪”的小课堂。
有一年,网上流传了一张照片和一个小故事。照片上,一个貌似刚从工地出来的农民工,站在一家便利店的门口,一只手正在脱掉那只沾满泥巴的胶鞋。原来,这位农民工担心泥巴弄脏便利店的地板,准备拖了鞋,光脚走进去买东西。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中国残奥会期间,有一位志愿者看到一位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正费力地推动轮椅上坡。这位志愿者赶紧跑过去想要帮忙,却听到残疾人运动员回应说:“谢谢您,我自己可以!”
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礼仪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最大的善良。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反思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更加的美好、和谐。
儿子似懂非懂:“怎么才能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呢?”
“就像今天你打碎玻璃杯后,自己能够清理玻璃渣,并做好包装防护一样,每一次说话和行动的时候,都想一想我怎样才能不妨碍别人、不伤害别人,这样就可以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了。”
“噢,那就是多为别人考虑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呗!”儿子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点。
无生活不教育。每一次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件,你可以熟视无睹,更可以言传身教强化孩子的认知,丰富孩子的内在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