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的第126天《小匡 第二十》第29段~31段
原文阅读
初,桓公郊迎管子而问焉。管仲辞让,然后对以参国伍鄙,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武,寄兵于政,因刑罚,备器械,加兵无道诸侯,以事周室。桓公大说,于是斋戒十日,将相管仲。管仲曰:“斧钺之人也,幸以获生,以属其腰领,臣之禄也。若知国政,非臣之任也。”公曰:“子大夫受政,寡人胜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管仲许诺,再拜而受相。
三日,公曰:“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对曰:“臣未得闻。”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反。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继,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作色曰:“此三者且可,则恶有不可者矣!”对曰:“人君唯僾与不敏为不可。僾则亡众,不敏不及事。”公曰:“善。吾子就舍,异日请与吾子图之。”对曰:“时可将与夷吾,何待异日乎?”公曰:“奈何?”对曰:“公子举,为人博闻而知礼,好学而辞逊,请使游于鲁,以结交焉。公子开方,为人巧转而兑利,请使游于卫,以结交焉。曹孙宿,其为人也,小廉而荷忕,足恭而辞结,正荆之则也,请使往游,以结交焉。”遂立行三使者而后退。
相三月,请论百官。公曰;“诺。”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字词注释
[1]厉武:振奋武备。
[2]因:依靠,凭借。
[3]说:同“悦”。喜悦。
[4]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
[5]相:任命为相国。
[6]斧钺(yuè)之人:管仲的意思是自己有死罪。斧钺,斧与钺,古代可用作执行死刑的刑具。
[7]属:连接。腰领:腰部与颈部,这两处都是人体的重要部分,断之即死。常用来比喻致命之处。意思是:能活着即是大福气了。
[8]禄:福分。
[9]知:主持,掌管。
[10]崩:败坏。
[11]邪:不正当。这里指缺点。
[12]为:治理。
[13]田:打猎。
[14]晦夜:昏夜,黑夜。
[15]致:传达。
[16]急:急切之事,在此为致命之事的意思。
[17]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
[18]恶(wū):何,什么。
[19]僾(ài):隐蔽,受蒙蔽。引申为昏聩不明。敏:机敏,勤勉。
[20]亡:失去,丢失。
[21]不及事:即耽误大事的意思。及,达到,赶上。
[22]就舍:回到住所。
[23]图:谋。在此有“讨论”的意思。
[24]时:现在,此时。与:赞许。夷吾:管子之名。古代习惯,在君主面前自称名。
[25]公子举:人名,或即前文之季劳。
[26]巧转:机灵圆滑。兑利:尖刻。兑,通“锐”。
[27]廉:明察。荷忕(shì):即习惯于苛细。荷,通“苛”。细,密。忕,习惯于。
[28]辞结:有口才,言辞敏捷。结,通“给”。敏捷。
[29]升降:上升和下降。指礼节仪式中的动作。揖让:作揖和礼让,宾主相见的仪容仪态。
[30]闲习:熟习。闲,通“娴”。
[31]大行:即行人长官。以下官名前冠大,与此同例。行,指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
[32]垦草:开辟荒地。入邑:招纳贤人进入城邑。入,使进入,纳。
[33]辟:开发。
[34]大司田:管理农耕事务的高官。
[35]牧:城邑的远郊。
[36]结辙:车辙交错。指阵列混乱。
[37]旋踵:转身。指畏避退缩。
[38]大司马:掌管国家军事事务的官职。此官亦见于《周礼》,为国家公卿高官。
[39]决狱:判决狱讼。折中:选取公正,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
[40]大司理:执法,主管狱讼刑罚。
[41]颜色:面容。这里指尊严。
[42]辟:同“避”。
[43]挠:弯曲。喻指屈服。
译文参考
当初,齐桓公在城邑郊外迎接管仲并且询问政事。管仲一开始推辞,之后提出建立三国五鄙,通过五乡来实行教化,建立五属来振奋武备,把军事寄托在内政里,凭借刑罚赎罪的制度,置备兵器,讨伐失去道义的诸侯国,用来侍奉周天子。齐桓公听完十分高兴,接着就斋戒了十天,准备立管仲做宰相。管仲说:“我是有罪将要受刑罚的人,现在有幸保全生命,腰部和脖颈没被您斩断这已经是我的大福分了。要让我掌管国家政务,可不是臣我敢担当的。”齐桓公说:“您能接手国家的政务,那我就能够治理国家,您如果不接手国家政务,恐怕我就要败坏了。”管仲就答应了,拜了两拜而接受了相国的职位。
过了三天,齐桓公说:“我有三个大缺点,那还可以治理国家吗?”管仲回答说:“我没听过这样的事。”齐桓公说:“我很不幸地迷恋上打猎,黑夜里到禽兽们生活的地方,打猎没有一次是打不到就回来的。诸侯的使者没法找到我传达消息,官员们也没有地方可以报告他们的工作。”管仲回答说:“坏是坏了些,不过这还不是最致命的。”齐桓公说:“我还不幸地迷恋上喝酒,白天夜里不断地喝,诸侯的使者没法找到我传达消息,官员们也没有地方可以报告他们的工作。”管仲回答说:“坏是坏了些,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齐桓公说:“我有恶劣的行迹,很不幸非常好色,因此姑姑姐妹们不能嫁出去。”管仲回答说:“坏是坏了些,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桓公听罢,变了脸说:“这三点都可以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管仲回答说:“作为君主,只有昏聩不明和不勤敏是不可以的。昏聩不明就会失去百姓拥护,不勤敏就不会成就功业。”齐桓公说:“好。您先回到住处,改天我再请您一起讨论这些。”管仲回答说:“您现在赞许我,为什么还要改天呢?”齐桓公说:“具体要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公子举,他这人见识广博而知道礼节,喜好学习而言语谦逊,请派他去出使鲁国,以便来和鲁国交好。公子开方,他这人机灵圆滑而尖刻,请派他去出使卫国,以便和卫国交好。曹孙宿,他这人比较能够做到明察和习惯于琐细的事物,态度恭敬并且言辞敏捷,这正符合荆楚的做派,请派他去出使荆楚,以便和他们交好。”因此任命了这三位使官就退下了。
做了三个月的相国,管仲请求议论各位大臣的任用。齐桓公说:“好。”管仲说:“在宾客礼仪中升降,对于进退规矩很娴熟,能够分辨言语的刚劲和委婉,我比不上隰朋,请任命他做大行。开辟荒地,招纳贤人进入城邑,开辟土地增加粮食,充分利用土地的作用,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他做大司田。广阔的原野,战车不乱辙,战士不退缩,敲击战鼓可以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这方面,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用他为管理军事的大司马。判决狱讼做到公正,不杀害和冤枉无罪的,我比不上宾胥无,请任命他做主管诉讼的大司理。冒犯君主的尊严,进谏一定做到忠诚,不会躲避死亡,不会屈服于富贵,我比不上东郭牙,请任命他做大谏官。这五个人,我管夷吾没有一个比得上的,但是如果用来替换我的位置,我夷吾可不干。因为您如果想治国强兵,那这五个人就足够了。但是您如果想成就霸业,则有我夷吾在此!”齐桓公说:“好”。
核心内容解读
这里首先继续讲述了齐桓公拜相管仲的故事。前文学过,管仲射小白,小白诈死,小白继位后听从鲍叔牙推荐,用计将管仲引渡回国,斋戒十日问政管仲,授职、授权、赐地、拜父,任用管仲组阁,一连串冰释前嫌、以国相托的故事,简直就像管鲍之交一样,如梦如幻般地发生了。这一年(前685年),管仲只有三十五岁。齐桓公展现出少见的大度,可敬的胸怀。
虽然小白任用管仲后第二年,还是没有听管仲的反对意见,执意发动对鲁国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有曹刿论战的故事,齐桓公被打败。齐桓公不服,又联合宋国对鲁国发动第二次战争,结果齐宋联军又被鲁军击败,主将宋国的南宫长万被俘,齐军主动撤退。回国后,齐桓公开始反省,决定放手让管仲执政,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
齐桓公不是天纵神武的一代英主,像楚庄王那样大部分决定是出于自己的判断,齐桓公并不是机敏睿智的人。但小白的优点就是懂得信正确的人、听正确的话。
小白一夜之间登上王座,掌握所有的权力,另一夜之间就把治理国家的所有权力全部交给了管仲!真的是全部,从齐桓公登基之初对鲁国的两次战争失败后,管仲为相的四十一年里,齐桓公没有反对过管仲的任何一项决定——仅此一点,旷古绝今。
大海航行靠舵手,可让谁做舵手,是由船主说了算的。好舵手难寻,好船主更难得。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卫鞅,也达到了齐桓公与管仲的境界,可惜的是秦孝公先死,才出现商君的悲剧结局,如果商鞅先于孝公而死,商鞅变法的结局或许就成了一段旷世佳话。自商鞅后,包括吴起,变法就变成一件悲壮的事,谋国者不能谋身的悲剧一再上演,究其本源,都是缺少了齐桓公对管仲这样毫无保留、终身不变、不听非议的船主。
今天学习的内容中还有非常著名的对话“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齐桓公坦言自己的三大缺点:好畋猎、好酒、好色。管仲说:这些确实是坏毛病,但对于君主来说,却不是致命的缺点(恶则恶矣,然非其急也)——管仲思维就是与众不同,不流于庸见。
君主的最大缺点只有两个:昏聩不明、反应迟钝。昏聩不明就会失去众人的追随;反应迟钝就不能及时处置事情。管仲认为做领导不是要成为清心寡欲的圣人,而是要有判断力与决断力。换句话说,君主的两个根基是:得众、及事(处置事务)。所以,领导可以有人性的毛病,却不能有智商的短板。领导的智商短板,轻则判断失误造成损失,重则送命。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最后建议,即不敏,任用易牙、竖貂,导致自己被活活饿死。一世英名,毁于最后一次的不敏!
管仲对人性与领导力关系的深刻理解,让他们在任人选材方面的超级能力。此处谈到了派遣公子举到鲁国、公子开方到卫国、曹孙宿到荆楚,与各国较好,完成外交使命。内政任用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五人掌管行政、生产、军事、司法、监察等各个领域。
齐桓公作为君主,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前文学习过齐桓公有三选之法和游士招贤。也就是乡选、官选、君选,三选之法是自下而上、发动基层、先赛马后相马的人才选拔制度。齐桓公还派出八十人的招贤大使,带着车辆、财货、衣裘,“纵到野间,横到列国”,招贤纳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领导的德性感召。齐桓招士,天下神往,这是齐国好吃、好喝、好玩、好机会的诱惑,大大的诱惑!卫懿公的世子开方即卫国太子来了,不做卫国国君,宁可跟着齐桓公做大夫。陈国的公子陈完来了,陈国公子放下优裕的生活,在齐国做工正,也就是管理手艺人的官职。
卫人宁戚,是卫国破落贵族,流落到齐国,穷困到沦为流浪汉。一天管仲野游选士,发现宁戚是人才,就写了推荐信,让宁戚等齐桓公车队到后拿着推荐信去求见。宁戚在齐桓公车队到时,在路边唱《饭牛歌》,引起齐桓公注意,招来带回宫中,请宁戚沐浴更衣,向他请教,畅谈两日而大喜,此时宁戚才拿出管仲的推荐信,齐桓公更是喜欢,马上封官。有人建议齐桓公到卫国去对宁戚做尽职调查,摸摸底再授以高官,毕竟国之大事,考察一下何妨?精彩的一幕出现了。齐桓公断然拒绝,说道:不必如此。你去调查他,我反而害怕他曾经有过小恶行。因为过去的小错误就失去一个有大才的人,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人才的原因!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春秋基因
春秋时代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最大规模、最大范围、多层面的融合、创造、形成的过程。说春秋时代有今天中国人的人性基因,是因为今天中国人的地域、姓氏,基本都源于春秋时代。
读春秋史,不能流于看热闹的争霸故事,不能只知道有诗经诸子,更不能因战国的百家争鸣而忽略了春秋时代的原生思想。我们需要看到更多人物的言论与作为,看到历史事件里的人物做出各种选择的动机或理由。简言之,看看春秋时代的人们,看看他们的思维逻辑与行为逻辑,从中发现不同地域(即春秋时的诸侯国)的人性特点、差异与共性的来源。
春秋时代的368年,浓缩了春秋之后中国历史2000多年的所有人性基因。有耳熟能详的郑伯克段、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桓公、越王勾践;有曹刿论战、孙武斩妃、伍子胥鞭尸、赵氏孤儿;有周游列国的孔子、千里救国的墨翟、骑牛出关的老聃;有更多不太著名却一样有意义的人物、事件,如鲁隐公之死、鲁庄公之死、孔子先祖孔父嘉之死、骊姬乱晋、舍身救兄的公子寿(宣姜子)、爱鹤亡国的卫懿公、弑君的公子州吁、南宫长万、里克、五朝元老祭足、柱国之臣吕省、家无积蓄的首相楚令尹叔孙敖、改变春秋热点的巫臣、春秋第一圣展禽(即柳下惠)、春秋第一盗展雄(盗跖——展禽之弟);有那些不可不说的美女,如春秋第一美女宣姜、第一位女“性神”夏姬、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被后世诗人吟诵最多的息妫(息夫人)、神预言的女人职姜(叔向母亲)、笙箫和鸣的弄玉(秦穆公女);更有不可不提的智者,如为郑国做建国大纲战略规划的史伯、秉笔直书的董狐、不惧杀戮的齐史官三兄弟及南史氏。
读春秋,就是在阅读我们身上和身边的人性。透过真实的春秋历史,我们能观照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人性特点,看到人性里的黑暗与光明,卑劣与高尚,在春秋时代曾经有过如何表现,借以提供一面镜子,看一看春秋时代的人性基因与今天的中国人有什么关系。这个视野里的春秋,顿时有了一番新天地、新景象。
参考资料
《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春秋基因》,史贤龙,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