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弟子庚桑楚,颇悟老子之道的真谛。
他隐居在畏垒山的北面,深受当地人的敬重。人们私下商议为他修建宗祠以示敬意。
庚桑楚听说后,郁郁不快。
弟子南荣趎说:“受人尊敬,先生应该高兴才是。”
庚桑楚面露出不快道:“不要这样说!春种秋收,只是天道运行、自然变化的结果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南荣趎听了肃然起敬,躬身向老师求教圣人之道。
庚桑楚回答说:“爱护身体,精神凝滞,形体闲逸,三年之后,你就可以达到圣人之境了。“
南荣趎并不能明白庚桑楚的话。
庚桑楚说:“我只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如果你实在不明白,就去问老子吧。”
南荣趎不辞劳苦地整整走了七天七夜,终于到了老子住的地方。
老子见了南荣趎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带那么多人来?”
南荣趎回过头去,却见空无一人。
老子微微一笑说:“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
南荣趎惭愧地低下头,继而又仰天叹道:“弟子懵懂,所以特地来向您请教。”
老子问道:“什么问题?”
南荣趎感叹地说:“没有才智,人们说我愚痴,有了才智,反而苦累自身;
不仁就会害人,施仁反使自己愁烦;不义就会伤人,施义反使自己受伤,我该怎么办呢?”
老子并没有马上回答南荣趎的问题,而是让南荣趎留下来和其他人一起学习。
南荣趎学习很刻苦,但仍未彻悟,心中悲愁已极,于是又去见老子说:“我听了你的讲道,反而更加迷糊,就像吃了药反而加重病情。现在我只想听听养生之道就行了。”
老子缓缓地说:“养生之道要坚守纯一之道而不放弃。能顺之自然,心性平静,了无牵挂,开朗豁达,就像婴儿一样。”
看着南荣趎不解的眼神,老子接着说:“婴儿终日哭号而嗓子却不沙哑,是因为顺乎自然的德性;整日握着小手却不卷曲,是因为合乎自然的本性;整日目不转睛地看,是因为他的精神并不偏注于所看的外物。像婴孩这样随心所欲,与外物同波共流,这就是养生之道了。”
南荣趎心中突有所悟,又问道:“这样就是至人的境界了吧?”
老子回答说:“不是。这只是冰解冻释,解开症结,哪里称得上至人的境界呢?
至人不为世俗所扰,不标新立异,不勾心斗角,不相互交结,自由自在地去,无挂无碍地来。
只有质朴天真,举动无知,恬淡无为,身体像一段枯槁的树枝,心里平静得像一堆死灰,无所谓福,无所谓祸,这才是至境啊!”
水如天说:弃得失,摒喜乐,回复婴孩的蠢然无知,进而达到”形同枯木,心如死灰“的无为状态,就是道家圣人的最高境界了。但世人有几人能够达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