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讲过《未来简史》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也就是人类新议题。今天聊聊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讲人类这一物种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原罪和逐出伊甸园——米开朗基罗首先,作者引入一个新词“人类世”,这是模仿科学家将地球的历史分为不同的“世”,如更新世、上新世和中新世。为什么定义这样一个词呢?就是因为这几万年来,人来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变化唯一最重要的因素,这在自地球自有生命的40亿年来,是前所未见的。可以说智人改写了游戏规则,在这7万年间让全球生态系统引起的变化足以与冰河时期和板块运动相提并论。在这里,我们得谴责一下我们智人的祖先,是他们的行为导致了这个地球上大多数物种的灭绝,尽管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种种行为的后果。
其实,如果说原始社会是弱肉强食的状态,那么自农业革命以来,人们对其他动物就是剥削加奴役了。并且我们对一般动物一直是有优越感的,比如骂人“畜生不如”,就是明证。但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几千世代以前形成的需求,就算已经不再是今日生存和繁衍所需,仍然会留存在主观感受中。可悲的是,农业革命让人类有了确保家畜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却忽视了家畜的主观需求。对于动物群体来说,生存和繁衍更有效率,但对于动物个体来说,或许就是生不如死了。但这一切,对人类来说,却是非常有价值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人是怎么走上对动物的奴役之路的呢?
从人类学和考古证据来看,远古的狩猎采集者很有可能是泛灵论,就是认为万物有灵,人类和其他动物甚至植物没什么区别,他们会和动物对话,会考虑植物的感受。然后农业革命将人类带入有神论,人们不再相信万物有灵,而是有一个更高级的神选定人类是世界的主宰。正是进入农业社会,人类对动物的剥削和奴役才开始的。
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被驯化的动物不用再在野外为生存担忧,而是享受安稳的生存环境,那我们怎么确定猪、牛、羊之类的动物会有主观感受,会感到不舒服呢?近几年生命科学家证实,情感是对所有哺乳动物生存和繁衍都至为关键的生物算法。那什么是算法呢?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也有人说,21世纪是算法的世纪。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很多行为都可以抽象成一系列算法,无非是算法的简单与复杂。人类99%的决定,包括配偶和事业,都是靠感觉、情感和欲望来决定的,这都是进化出来的算法。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逐步证实人类身上的一些情感,如母婴联结是哺乳动物共有的,而非人类特有。
我们认识到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依然会用最高效的方式获取牛奶、猪肉等食物,而这正是以牺牲动物的核心情感为代价。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为了让自己觉得做这一切理所当然,我们还还为自己创立了信仰支撑。农业革命既是经济上的革命,也成了宗教上的革命。新的经济关系兴起,新的宗教信念也同时产生,而为残酷剥削利用动物找到了借口。几乎所有的农业宗教都有这样一套说辞,认为人类就是高出一等。
到了近500年的科学革命之后,有没有变好呢?显然是没有的,在掌握了更多知识之后,只是更高效率的压榨他们,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个时候,科学革命给人带来新的信仰——人文主义,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论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义者则是崇拜人。人文主义的奠基概念认为智人拥有某些独特而神圣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宇宙间所有意义和权力的来源。宇宙间发生的所有事,都会以“对智人的影响”作为判断好坏的依据。
那么人类走到这一步,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是什么让人类有了如此的能力?只有探讨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去思考人工智能是否也能够获得这种特殊性,从而超越人类。
传统的一神论认为,只有智人拥有灵魂,无论生老病死,灵魂是永恒不变的,这正是人类的独特之处。然而这么多年的研究下来,完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人拥有灵魂,猪则没有。再来说说进化论,美国的一个调查显示,哪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依然有相当比例的人不相信人类是单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因为进化论颠覆了过去宗教的解释,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进化就是变化,进化无法产生永恒不变的实体。所以,在作者看来,以目前科学的研究来看,否认了人类的特殊性在于拥有灵魂这一观点。
另一种证明人比其他动物优越的理由,是说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智人拥有心灵。心灵就是脑中主观体验(例如痛苦、快乐、愤怒和爱)的流动,并不是什么永恒的概念。其实就是意识流,目前的正统科学认为,意识是由大脑中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的,而这样的心理体验能够完成某些重要的数据处理功能。然而,大脑里的各种生化反应和电流是怎么创造出痛苦、愤怒或爱等主观体验的,至今仍无解答。
这种意识流有两个基本特征:感觉和欲望,而这正是计算机所没有的。之所以当前人工智能没有超越人类,就是因为人类自己还没有认识清楚自己,怎么可能制造出超越自己的东西。对于计算机的计算,人类知道基本的算法和规则,无非是通过机器提升速度和效率。但人类对于主体意识的了解就特别有限了。那么我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绕过意识这个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没有情感和欲望,岂不是可以放下这些羁绊,更有效率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来看看,主观体验对人类到底有什么价值了,在整个进化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
令人失望的是,主观体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到底有什么好处依然是未知的。随着我们越理解大脑,意识越显得多余,如果整个系统就是电子信号从这里传到那里,那么我们何必去感觉这种事情,为何要加入主观体验?所有试图对此作出的解释都没能经得住推敲。
对心灵或意识的认知竟如此有限,那么回到最初的观点,心灵是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呢?很遗憾,并不是,经过科学家的多个实验证实,动物也存在意识,因为他们也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以及神经生理基础物质。
既然在意识上,人类并没有展示出不同于一般动物之处,那么人类又提出一个新的论点,那就是“自我意识”。这种论点认为动物虽然有意识,但没有“自我意识”,这些动物虽然有情感和感觉,但没有自我的概念。作者在这一部分通过举一个大猩猩的例子来否定了这一论点。
否定了前面一系列论点之后,作者就要推出自己的观点了。就是在《人类简史》中大篇幅论述的观点:人类拥有想象的能力,并且人类集体能够共同相信虚构的想象体。
之前多数研究提到,智力和制作工具是人类兴起的关键。但其实未必,人类制作工具的水平并没有提升太多,智力呢,也没比动物优越太多,在作者看来,人类征服世界的关键因素,其实在于让许多人类团结起来的能力。人类集体的这种合作不同于蚁群和蜜蜂的合作,人类合作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和无数陌生的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
那么人类为什么可以进行这样的大规模合作呢?这就是作者的这两本书里对人类研究提出的最核心的观点了,那就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相信同样的故事,遵循同样的规矩,于是就容易预测陌生人的行为,也就很方便组织大规模合作的网络。
后来作者提出一个概念,叫互为主体,这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客观现实之外的一种状态,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是一种依靠许多人类沟通互动而存在的。基于我们想象所出现的金钱、国家、人权等等这些概念,都是互为主体的现实。就这样,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制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和地点都存在于我们的共同的想象之中。当然,意义的网也会解体,转而由一张新的网取而代之。
讲到这里,作者这一部分的论述就大致结束了。其实继续深问,依然是没有答案,比如,为什么只有人类有这种想象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想象的能力会怎样?也许人类就是被莫名其妙选中了,如果没有这种想象的能力,这个世界就是被另一群物种所控制,就是另一个物种在探讨他们是如何被历史选中的。
再看看将来,我刚才提到,如果人工智能没有这种想象的能力,没有情感和欲望,那么人工智能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也就是没有情感、意识这类元素的参与,那就是一堆远胜于人的机器,在这个世界上以极高效率进行着无差错、无差异的建设,那他们的建设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又进入人类思维难以理解的范围,毕竟我们的认知是受当下环境所束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