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 汉装 、 华服 ,是从 黄帝 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 中国 “ 衣冠 上国 ”、“ 礼仪之邦 ”、“ 锦绣中华 ”、 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 美学 ,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
男同袍
幅巾深衣图片(明式深衣)深衣: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 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
直裾直裾:即 襜褕 ,语出《说文解字》,是华夏衣冠体系中的一种,其短者谓之 裋 褕,衣 襟裾 为方直,区别于曲裾。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
曲裾曲裾: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 衽 ,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直缀直缀: 又作 直裰 。系僧侣之法衣一种,即将偏衫与裙子合缀而成之僧服。我国唐代中世以来,即盛行于禅宗。日本法衣最早之形式即为直缀。关于直缀之起源,据《圣同三传通记糅钞》卷二十六载,唐代新吴百丈山慧海大智禅师始将偏衫与裙子上下连缀,而称之为直缀。或谓东晋佛图澄创制,然事实不详。《 敕修百丈清规 》卷五“直缀”条:“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 为直缀。”
道袍道袍: 一种源自中国古代 汉服“褶”(相传周武王亲制),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明代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作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后在清初“剃发易服”的政策下消亡。 其特点是直领,大襟,两侧开衩,有暗摆,为汉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之一。
裋褐裋褐(shù hè ):汉服的一种款式,又称“竖褐 ”、“裋打”、“短褐”。以劳作方便为目的的便服。
天子燕居弁服玄端:或称元端,是古代中国的玄色礼服,是先秦朝服的上衣。士冠礼、士婚礼亦用之。古代祭祀时,天子 ﹑诸侯﹑士大夫皆服之。天子燕居时亦服之。明世宗和内阁辅臣张璁 参考古人所服“玄端”特别创制了燕弁服。自汉明帝 将玄端朝服改为朱衣朝服以后,沿袭到明朝。玄端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因此称之为“玄端”。
圆领袍圆领袍:溯其由传人以至兴盛,由军用以至民服,历史悠长,变化复杂,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据引《唐书-舆服志》记载,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黄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环带,穿六合靴。南北朝时期,北魏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王国维《胡服考》记载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为常服,南朝系汉族,仍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为田猎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间则为时服流风最盛。宋朝以后,圆领袍成为官员们的正式服装之一,在后来的明朝也被大量运用,明朝的圆领袍、配上补,成为了分辨官位阶级的最方便的方式。
襕衫襕衫: 汉服 体系,出现在唐代 ,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 衣裳 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 公服 , 学子亦多穿着。
大氅大氅: 汉民族汉服的传统服装之一,又称 氅衣 ,属于男装罩衣的一种,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
飞鱼服飞鱼服:飞鱼服在弘治年间时一般官民都不准穿着。后来明朝规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着飞鱼服。景泰、正德年以后,在品官制服之外赏赐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斗牛服等级高于飞鱼服)
褙子褙子:男款的褙子和男款大氅一样,都是比女生的用色素净.深色居多..还有不少纱质的...褙子可以配直裰穿,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唐半臂半臂:半臂其形似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交领、腰下接襕。男子半臂长及膝部。明代演变为 褡护 。部分学者主张“半臂”为男子服饰的,因为唐代史料区分男子半臂和女子半袖。
欢迎各位同袍补充与修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