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考试加上孕期反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微信朋友圈。
11月初的一天,朋友突然微信问我:怎么看不到你更新朋友圈了?我淡然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她,问道:怎么,不习惯吗?朋友说:嗯。喜欢看你写的那些东西,喜欢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我心里一震。
大概初三的时候,突然间对文字产生了兴趣。那时正值青春期,尤其迷恋那些华丽词藻,虽不解其意,却还是大段大段地摘抄,遇到那种对口味的文章,甚至能把整篇文章倒背如流。那时候的期中期末考试作文,总能拿到年级最高分。
然而一切终止于高二那一年。在那个本应更好地发挥我特长的全校重点文科班。
印象最深刻的是分班后的第一篇命题作文,叫做《套子》,选题来自于当时的语文课文,契柯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像往常一样,我选用了自己最拿手的散文体。反复修改,想象着自己可以像往常一样,轻而易举拔得头筹。
然而结果却如当头棒喝。
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把文章批得一无是处,而我也被骂得狗血喷头。时隔多年依旧记得语文老师当时的那句评语:文体不清,四不像!
引以为傲多年的文字被批改的体无完肤,那种挫败感,直到今天,回想起来仍是痛彻心扉。
这篇《套子》像是一道魔咒,之后我所写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无法达到我当时语文老师哪怕可以称之为合格的最起码的要求。
很长一段时间,我整个人是崩溃的。看到题目,即使是文体不限,我也依旧不知道该选用什么文体;写到一半,我会停下来问自己,我是不是又写成了四不像?如此经历了大概半年多的时间,语文老师可能实在忍受不了我一次又一次文体不清的文章,建议我说,你去买本高考优秀作文集多读一读。
我买了,也读了,可是只记住了作文集序言里的一句话,叫做:高考作文,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
又过半年,学校举办全校文学比赛,我的两首现代诗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可这仍旧没有改变语文老师对我作文的评语。
再过半年,我终于释然了,亦或者说是放弃了。我强迫自己带上标准议论文的枷锁,摒弃我充满文艺气息的华丽词藻,中规中矩的完成我曾经不屑的“新八股”,不再奢求作文高分,只求能够得到平均分。我知道,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我要参加高考,而想要上大学,妥协是唯一的出路。
难过吗?似乎并没有。只是后遗症侵扰了我很多年:即使是在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的大学,宁愿发呆,也不再有任何提笔写字的欲望。自高考作文之后,我便不曾写下哪怕一篇主动创作的文字。
恨吗?恨过。不过也只能在心底惨然一笑:这就是高考,想尽办法拿到高分才是唯一出路。兴趣?爱好?个性?考上大学再谈!
恍惚间,参加高考已经十年。和朋友聊完,我问自己:还想写吗?还能写吗?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自己。只知道,失去文字的这十年,我过得并不太好。
如今,我不想再去探讨当年语文老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也不想再去批判现行的教育体制。只是,十年,我不知道如果当时的我得到哪怕一丁点鼓励,看到一丁点希望,我会不会有另一种选择?十年,我不知道如果当初的我选择坚持写下去,如今的我会在哪里,会做什么?
人生没有如果,只愿现在一切都还不算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