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那些英雄相逢的故事。
故事里的主角之一乃是个书生,年轻时也意气风发,说天下快乱了,我要指点江山,翻云覆雨。
他爹:别说逼话,被人听了会死。
书生:……
那会儿书生还不把这种良言放在心上,十八岁就中进士的书生但觉天下弹指可定。
很快他就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了。
书生跟一位王爷混得熟,后来王爷反了,朝廷顺手也把他给贬了。
还是几乎再无升迁的那种贬。
任你什么惊世奇才,就在无人问津处入土吧。
当是时,天下大乱,书生慨然忧中原,却再也没有办法出头。
不久后,他的父亲去世,书生回家奔丧,他还没来得及问问父亲,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自己还能再做些什么,父亲已经再听不到了。
五日不吃不喝,书生醒来时,像是变了一个人。
从前意气风发的少年没了,怀揣经世之才的沉稳中年人在暗夜中拜祭宗祖。
他说,爹,我会用舍由时,光耀门楣,让我们的姓氏响彻天下。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几年后,书生的时机到了。
这时候书生已经年近四十了,他用自己最后一腔锐气,孤身仗策,去见他心目中的明主。
这个明主还很年轻,不到二十岁,意气风发,正派人安抚百姓呢,突然听到有个半老书生来访。
史称:一见如旧。
仿佛是很多年前就相识的人,像是刘邦见到张子房,曹操遇到荀文若。
书生所说的明主都能听懂,明主所向往的正是书生渴求的盛世。
之后每到一个地方,明主的手下都忙着分钱,只有书生忙着笼络人才。
从此君臣携手,便再无什么可怕。
即便兵荒马乱,书生也运筹帷幄,即便主公出征容易跟后方脱节,书生也妙笔生花,打消后方对明主的疑虑。
而当天下大定,像每一个朝代都该有的针对功臣运动即将开始时,书生又站出来了。
他对仍然年轻的明主说,今时不同往日,今日最大的功臣不是别人,而是王爷你,你不出手,迟早还是要死的,你是王爷,不是将军。
运筹帷幄,当机立断,冒着生命危险伪装成道士进入王府密谋,这都是年近半百的人不该做的。
书生义无反顾。
遂有玄武门之变。
这位明主当然就是李世民,书生正是房玄龄。
很久以后的贞观年间,房玄龄不像魏征,他润物细无声,几乎没进谏过,但该做的事总是做,某些不好的命令到他手中,也能造福百姓。
后来李世民要征高丽,派他留守长安,事无大小,一应委任,书生辞不敢当。
李世民: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房玄龄:……那臣尽力而为。
李世民:卧槽天天听魏征这么说,果然自己这么说就是爽啊!欺负老实人就是好!
房玄龄:???
后来他抓来一些散播谣言的犯人,犯人说京城有人要反。
房玄龄问:是谁要反?
或许是为了活命,或许是为了把事闹大,犯人当场一指房玄龄:就是你丫要反。
这种牵扯要反的大事,房玄龄不敢自己决断,把犯人送去了前线。
李世民:???
李世民瞅着犯人:你说谁要反?
犯人一咬牙:房玄龄!
李世民:妈的智障。
李世民一挥手,犯人当场被砍死,随后他又派人传话,说老房你不行啊,我都说了什么事你自己拿主意,还给我添麻烦。
房玄龄:哦。
这时房玄龄总会想起刚认识李世民的时候,二十岁的少年意气风发,拍着他的肩膀,说以后我们相扶相助,你不负我,我绝不负你。
很多年过去了,房玄龄垂垂老矣,他缠绵在病榻上,连李世民亲自来看他都起不来。
李世民说,老房你就不能再撑几年吗?
房玄龄笑着,说此生足矣。
李世民:朕不管,朕要你再撑几年!
随后传令下去,砸烂宫墙,砸出一条直通房玄龄府上的路来,但凡听到房玄龄有什么病情变化,御医要第一时间赶到!
房玄龄笑了笑,他想起年少轻狂时的那些岁月,又想起今时今日的自己。
那好像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但他抬起头,看到眼泛泪光的李世民,又觉得不过一弹指,
书生笑着说,得遇陛下,臣三生有幸。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逝长安,配享太庙,陪葬昭陵,无论后来又有几番儿孙辈的风云变幻,书生与少年的故事,总有个美好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