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帧中继解决什么问题
1.1、背景介绍
Frame Relay,简称FR,是一种重要的广域网技术。用于将两个或多个远距离的局域网连接起来。
帧中继网络的作用 -- 连接多个远距离的局域网帧中继是X.25技术的简化和改进,帧中继网络中不考虑传输差错问题,其中的结点只做帧的转发操作,不需要执行接收确认和请求重发等操作;帧中继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二层协议。
帧中继简化X.25的哪些设计,为什么要简化这些设计:
- 简化错误处理: 帧中继中不再对报文进行接收,确认,超时重传等可靠性保证流程 , 这是因为技术的发展造成的,在X.25协议设计的时候,网络物理层技术比较落后,导致底层误码率比较高,所以在X.25协议中,设计了比较完善的差错、纠错相关的功能。但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现在网络中的误码率已经非常低了,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报文都进行完整的差错,纠错处理,不但使得流程复杂,也会对性能造成冲击。所以在帧中继中,将这部分流程简化了。将错误处理的功能留给上层协议(如TCP协议)去处理
- 废除了X.25的分组层(网络层)功能: 废除X.25私有的网络层功能,使用更标准的网络层功能。这样使得帧中继称为一个更加干净,更加纯粹的二层协议。
1.2、帧中继协议设计的希望达到的效果
总的来说,帧中继设计需要解决下面一些问题:
帧中继组网与专线组网的区别
帧中继协议设计希望达到下面设计目标
- 该技术能将两个或多个远距离的局域网在数据链路层连接起来,并且完成标准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所具备的功能。
- 为了节省部署成本,使用FR技术连接多个分支机构时,不能两两分支之间有单独的物理链路。(否则Full-Mesh时会有N^2连接问题),要允许一条物理链路承载多个虚拟链路。(一定的多路复用能力)
- 在物理链路复用的基础上,也希望能够像专线一样,具有一定的QOS质量保证。
2. 帧中继如何解决问题
2.1、帧中继如何实现远距离虚拟交换
2.1.1、基本概念:
1、DLCI: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这是一个本地有效的概念,该标识符不具备全局意义,我们可以大致将其想象为是一个设备上的接口标识(接口ID),注意,这个接口不是普通的物理接口,而是一个逻辑接口,一个物理接口中可能包含多个逻辑接口。(帧中继中的DLCI的与MPLS隧道中的标签作用非常类似,都是本地有效的概念。)
另外一种理解方式,是将DLCI看做是二层链路层的通讯地址。(这种理解是比较官方的理解,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理解反而不是非常准确)
DLCI示意
DLCI的配置:只有作为DCE一段的设备,或者使用了子接口的DTE设备,才需要配置DLCI。对于用户侧的路由器(DTE),如果没有使用子接口,则不需要配置DLCI
DLCI的配置
2、PVC:永久虚链路,是一个端到端的二层虚拟链路。它通过帧中继交换机的DLCI交换表逻辑创建出来。
3、帧中继交换表:为了能让帧中继交换机完成PVC交换功能,所有交换机上都必须使用一个称谓“帧中继交换表”的结构进行转发。帧中继交换机的交换行为,非常类似于MPLS的标签交换。
2.1.2、帧中继交换流程:
组网模型帧中继交换表
假设R1要将数据发往R3:
- R1封装DLCI号103(至于为什么R1知道发往R3要封装103这个在下面的帧中继寻址方式中会详细的介绍),将封装好的帧发往帧中继交换机FR1。
- 根据FR1上管理员的配置,FR1知道如果从接口1接收到DLCI号为103的帧,应该将DLCI号修改成112并从接口3发出。
- 此时帧到达FR3,FR3也根据配置得知,从自己的1接口接收到的DLCI号为112的帧,应该将DLCI号修改成301,并从3号接口发出。
- 此时R3接收到FR3发过来的帧中继帧,解封装后交给上层处理。
从上面的工作方式中可以看出,只要R1封装DLCI号103的帧,就能将数据发往R3,帧中继网云使用DLCI号103和DLCI号301在R1和R3之间建立了一条永久虚电路(PVC),同理R1到R4可以封装104,R4到R1可以封装401。
2.1.3、 帧中继如何完成二三层地址映射
在以太网中,我们通过ARP协议完成二三层地址的映射,通过ARP协议,我们能给直连的三层IP地址,都能映射到一个二层的MAC地址。
那么在帧中继网络中,如何完成二三层地址的映射呢?这儿有几种方式
1. 静态映射:通过配置命令完成IP地址到DLCI的映射
其实就是在接口上手动配置DLCI和IP的映射关系,跟我们平时手动添加的静态ARP映射差不多。命令比较简单,就是“frame-relay map ip ×.×.×.× DLCI号 broadcast”。该命令中,IP地址是远端IP,DLCI号则是本地的DLCI号,加上这个broadcast参数的意思是允许发送广播和组播。这样就创建了一条能够让DLCI号跟对应的IP地址关联起来的静态映射。
2. 动态映射:通过反向ARP协议完成IP地址到DLCI的映射,INARP(Inverse ARP),通常译为反向地址解析协议,以与RARP(Reverse 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相区分。INARP的主要功能是求解每条虚电路连接的对端设备的协议地址,包括IP地址和IPX地址等。如果知道了某条虚电路连接的对端设备的协议地址,在本地就可以生成对端协议地址与DLCI的映射(MAP),从而避免手工配置地址映射。
反向ARP。这个概念其实在以太网环境下也很常见,本意就是通过二层地址查找三层IP地址。在帧中继环境下,就是指通过DLCI号来查找与之对应的IP地址。在帧中继环境中,帧中继交换机会向用户路由器发送数据包,里面含有跟用户路由器关联的DLCI号信息,这时路由器就知道了它自己有哪些DLCI号,但是还不知道DLCI号对应哪些IP地址,于是反向ARP查询就派上用场了。我们来看看反向ARP查询是如何工作的:当配置好接口的IP地址和帧中继封装后,接口默认开启了反向ARP查询的功能。
- 路由器A会自动发出arp inverse-request来进行查询,大意是“谁在××这个DLCI号上面啊?”
- 然后该查询经过帧中继交换机的传递,到达另一端用户路由器B上
- 路由器B对该查询做出响应,返回一个arp inverse-reply进行回应,意思是“我的IP是×××,我在这个DLCI号上面!”
- 然后路由器A就知道了这个DLCI号对应的IP地址了,这就算是得到了一条DLCI与IP之间的映射。
2.2、帧中继如何实现QOS
image.pngimage.png
2.3、链路管理协议(LMI)
本地管理接口,用户侧设备与帧中继交换机之间的一套信令标准,负责在设备间管理连接和维护状态。
链路管理协议类型
DTE与DCE可以通过周期性的发送StatusEnquiry和StatusReport消息,来获得PVC的状态改变,增加和删除。
LMI交互流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