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支解春秋--最早的货币政策

支解春秋--最早的货币政策

作者: 豆官 | 来源:发表于2015-10-13 14:23 被阅读176次

下面这段引文比较长,而且略为艰涩,有劳诸位看官了。

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周固羸国,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将民之与处而离之,将灾是备御而召之,则何以经国?国无经,何以出令?令之不从,上之患也,故圣人树德于民以除之。

“《夏书》有之曰:‘关石、和钧,王府则有。’《》亦有之曰:“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恺悌君子,干禄恺悌。‘夫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焉。若夫山林匮竭,林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凋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

“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污也,其竭也无日矣。若民离而财匮,灾至而备亡,王其若之何?吾周官之于灾备也,其所怠弃者多矣,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王其图之!”

王弗听,卒铸大钱。

                                                                                                                                                                        《国语●周语下》

话头是,周景王想要铸大钱--重币。根据文意猜测,应该是当时民间通行的是轻钱,也就是含金属量比较低的货币。随便比如一下,当时所谓一钱含铜100g,景王想要发行含铜量高于此的货币。至于旧币,或者是回收从融,或者是以更低的兑换比率继续流通,具体实施办法不可考。但总体来看,假设一万钱有一万个币,重币发行以后,一万钱也许只有8000个币,货币的份额就会减少,也就是今天常说的收紧银根。今天我们靠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古时靠设计和更改货币的重量(含铜或含金量)来达到货币供应的调控。所以铸大钱,就是收紧货币供应。这一政策遭到单旗的坚决反对,才有了这篇谏言。

经济解释

1.“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

《群书治要》中,把 资 释为 财。由于今人对“财”的定义朦胧,为表达精确,笔者建议采用更为确定的解释,资产。(《说文》-- 货也 ; 《国语●晋语四》-- 粮)也就是说这里的 资,指生产所得(经济学术语里可理解为Goods),和 币 在一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是价值所在;币,是价值的量具和中介。

第一段,是单旗在正面直批之前的委婉,先向景王介绍“古“时的货币政策纲要。古时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主动的。据单旗说,是根据天灾来调控,其实可以引申发展为今天我们所说的,根据宏观经济的动态来调控。今时宏观经济的动态指标,大致有国民生产总值(GDP)、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物价指(CPI)、和经济周期。失业率和经济周期,离货币政策较远,不作考虑。剩下GDP 和 CPI,哪个是真正的动态指标呢?虽说,“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看文字推理,有天灾会造成经济下滑,可以理解为今天的GDP增长放缓或甚至缩水。但,这还不是古货币政策的锚。读到下一句才明白,物价,也就是CPI,才是古货币政策真正的应对对象。民“患轻”或“不堪重”,才是引导货币政策方向最真实的原因。

患轻,就是担心手里的币轻了,不值钱了。为什么患轻?是因为物价涨了,币多,货贵。这个时候,需要收紧银根(作重币,或者今人的提高利率),目的是为了稳定物价。

不堪重,就是手里的币太值钱,而物价却很便宜,这样会导致货币流通速率受阻,成为通缩,币少,资贱。这个时候,需要放松银根(作轻币,或今人的降低利率),目的还是为了稳定物价。这种一般发生在经济滞涨或缩水的时期,需求很少,物价上不去。这个时候需要发行轻的,或者说小额的币来刺激消费。

这一段单旗或者他所引述的古人之所以高明,是并没有把天灾(经济增长的缩水)当做货币政策的锚。天灾只是触动货币政策变化的内在因素,而真正撬动货币杠杆的,是物价。天灾,既可以导向通胀,也可以导向通缩。

2. “今王费轻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

第二段开始批判景王的政策:(在没有考据物价指标之前)作重币,缩紧银根,老百姓手里原来一个币的价值就缩水了。资产贬值,国则加税以充国库,会导致民变。

笔者认为,这一段是单旗的货币政策中,逻辑稍疏漏的一段。疏漏点在于,资产贬值和增加税收之间的必然性并不明显,尤其是在货币并不统一的小农周朝,这一论据显得更为脆弱。

一直到“周固羸国......",单旗的货币逻辑才回到正轨:你景王这事不能乱来,因为我们周室本来就弱,天灾多,可以说常常要面对经济“硬着陆”。你反而要缩紧银根,不是自己招灾吗?加上后面这句的解释,才符合今世经济的逻辑。

其后的两段,除了引用经典中的理想社会生活,就是对之前这一套货币理论的重申,并反复提醒景王,这么搞不行。

经济原理

讲了一通经济概念,这些理论从何而来,“硬着陆”会不会导致物价必然下降呢?货币政策如今被一部分人误解为刺激经济的工具,又是从何说起?这里需要说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道理,接一下地气。

假设,某一市场内,币有5000钱,每一钱在某一段时间内平均被使用3次。货有10000件,那么货在该段时间内平均价格就为1.5钱。这个假设可以说是一个套套逻辑,也就是必然成立。现在,用一些简单的代数方法来设立公式:在同一段时间周期内,设货币的量为M,单位货币的使用频率即为货币流通的速度V,货的量为该段时间市场的消费品产量Q,货在该段时间的平均价格为P。那么根据上面的例子,就有如下公式:

                                     M*V=P*Q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 John Stuart Mill

需要注意的,除了时间周期的条件框架,还有V和Q都是平均值。换句话说,这个“伟大”的公式,只具有描述性。就像经典物理一样,平均速度不够高x格,要有瞬时速度才算登堂入室,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公式,没法应用是不行的。于是等式两边的函数分别求导,得:

                                  ∆M+∆V=∆P+∆Q

经济学家一乐,诶~,把市场范围扩大到国家宏观层面,应用性就出来了哟!

∆M,就是货币供应的变量,比如,M1, M2的增量。这里具体是指M1还是M2有争议,不谈。

∆V,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变量(这在笔者看来是核心变量)。先贤大能弗里德曼,以其高慧推导出V在特定条件下可保持不变,故∆V可为0。进而忽略了该变量,使公式变成 ∆M=∆P+∆Q (M*常数=P*Q)。这么搞极大的方便了货币政策制定者,有一段时间,大家都挺高兴的。

∆P,是经济体内平均无价的变化,也就是CPI 的变化。

∆Q,是经济体内总体产出的变化。主意这里是量,不是GDP的增幅,GDP 的是量价同一的变量。

一直到上面的这一步,这个理论从逻辑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到应用,大家就开始出糗了。弗里德曼把公式简化成 M=P*Q,于是指出,货币供应必然和经济产出成正比,这里他把P*Q看成一个整体。后来的凯恩斯干脆更极端,P*Q干脆就近似于国民生产总值GDP,所以扩大货币供应,就必然刺激经济增长。其实从公式二不难看出,单纯的货币供应增减,是不一定能达到刺激经济的作用的。除了Q本身只是量非价的概念,还有那个被忽略的V。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90年代后的十年衰退中,一直实行几乎负利率的货币政策,确没法刺激经济增长:∆M为正,∆V却是负值(大量国民选择不消费,企业选择购买高利率的外汇),等式左边几乎没变化甚至有时是负的;等式右边就必然为负,要么价格跌,要么产出缩水。

古为今用

本文笔者避开了两个话题:其一,景王为何铸重币。这个话题冗杂繁复,有人认为景王为了收刮民财,笔者不赞同,不细说。其二,母子相权理论。这个仅仅是个技术层面的操作手段,说多了绕头,拿掉也不影响文意,所以也不谈。

如何为今用呢?

单旗的货币伦,估计是可查到的最早的货币理论,比较Mill,要早两千多年。虽然不像币量理论,有实际的数学模型,但其背后逻辑,已经如出一辙。笔者所欣赏的,是这一理论并不像后世凯恩斯学派那样放任和极端,而是守住货币政策的功用:调节物价,而非刺激经济

也就是说,应用公式的逻辑,要保守、严谨一点。把公式转化为:

                            ∆P=∆M-∆Q

等式的右边,是服务于左边的。当观测或者统计到价格上涨太多,也就是预估的∆P为过大正值,需要考察第二个变量∆Q,如果预估的国民产出量增长,也为正值,说明生产层面还在正常轨道。这是需要轻度降低货币供应甚至不动,使得真正市场上的∆P在合理的正值区间。如果国民产出量下降,为负值,说明生产受到影响,就要加大紧缩货币的力度,也就是让∆M负得更多一些。

反之亦然。

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严守稳定物价的红线,不要想入非非,认为靠发钱就可以刺激产出增长了。应用的逻辑和思路一变,群魔就要乱舞了。试想,钱可以生钱的时代,劳动有什么意义?分工有什么意义?亚当斯密泉下有知,想必会痛哭流涕。

相关文章

  • 支解春秋--最早的货币政策

    下面这段引文比较长,而且略为艰涩,有劳诸位看官了。 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

  • 支解春秋--看图说话

    姬贵,估计这是最后一次说他了,这孩子也太倒霉,老是被揪出来说事儿。 姬贵又是铸重币,又是造大钟,这么折腾是为什么呢...

  • 支解春秋--中国好乐音 导师不转身

    若干年前,有位领导说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是,不折腾。 时空穿越到大约2500年前,也有一位领导跟这三个字颇有...

  • 哈雷慧星在史籍中最早的记载及其预兆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就已有关于哈雷慧星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文公...

  • 熊逸专栏笔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熊逸开篇这一周,讲的是《春秋》。讲中国文学经典绕不过儒家,讲儒家绕不过《春秋》,《春秋》最早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记录...

  • 中国古代之最

    中国古代文学之最: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 2、最早的语录体著作是《论语》,而且是最早...

  • 《左传》之有感

    汉本1605班 吕静清 1601517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 【读书清单】普通人怎样看国画

    001 中国最早的绘画是什么? 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是中国最早的绘画时期。中国最早的绘画是象形文字,这就是“书画一...

  • git分支解析

    Git工作流指南:Gitflow工作流 http://blog.jobbole.com/76867/ develo...

  • 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支解春秋--最早的货币政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so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