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身在异乡,心牵故土

身在异乡,心牵故土

作者: 媛洋 | 来源:发表于2020-09-17 22:52 被阅读0次

    ——听《冯骥才文化保护思想与庆阳民艺研究》讲座后感(二)

    冯骥才能从一个作者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并不是偶然的,前面说过,并非被动,也非某种原因,而是他自觉承担了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

    因为他有常人所没有的眼光,他首先把脉时代,认识全球化与东方文化复兴的关系:当今世界面临全球性流行文化与土文化的冲突问题。全球化时代就是经济时代、商业时代,崇尚物欲,人受商品经济影响,变得浮躁,比较追求现实享受、现时的价值,往往忽视精神的永恒价值,人类文明在这时也容易断裂,但同时又为东方文化复兴提供了时代机遇。

    第二他对国内文化矛盾的清醒认识

    当前文化矛盾的本质,不是中外文化的冲突,而是我们原有的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突与矛盾。要认识商业文化的本质和负面效应。国人出现了找不到自我的历史与文化的凭借的“空荡荡的精神空间”,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漠视。

    第三,他对国外全球化潮流的宏观展望    在东西方文化的竞争与融合是迎来了东方文化复兴的时代,那么我们中国要保证在东方国家中,不能丧失这一文化的机遇。

    第四,他对民间文化现实处境的真实体验    在《漩涡》一书里,他回顾几十年的抢救保护经历时痛心地说:“这就是那个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疯狂的改天换地,疯狂的利欲横行;疯狂的文化扫荡。”“改革似乎也出了问题,好像改造就是改革了。”

    看到这种情况,他对文化人使命的勇于承担和自身行动做了及时调整

    首先,他对文化人使命做了深刻反思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抢救保护全视角: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做到“五个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立体的、具体的、彻底的”记录。做到“三大”:大盘点、大普查、大建设。做到“四深入”: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深入文化、深入时代,保护人民利益。

    其次他对自身行为进行了深刻改革

    作为作家,冯骥才了解作家自身的局限,他自觉地将一位作家改变为一位行动力强打的“文化人”。他将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强化文化责任感。他认为“知识分子的定义就是富有责任感的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他对工作目标的理性定位

    民间文化是“母体艺术”,在当代产生严重的生存危机,发生严重变异,而文化人的责任就是要把民间艺术视为一种传统精神,真正懂得民间艺术的价值美感,支持并融合到传承人中去,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保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

    一位正真有追求的作家,艺术家,绝不能放弃社会责任。优秀的作家、艺术家的产生,是一个国家文化高峰的典型代表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但是使一个人有文化是不容易的。所以,文化人,在这个时代,还有着巨大的使命。

    冯骥才利用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身份给“文化人”塑像,他的作品中虚构出“文化人”形象,“文化人”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其特点一面是优根性,另一面是劣根性,冯骥才先生通过自己的小说,以象征的叙事,也创造了这样的“文化人”形象,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顽根性、自我束缚力、封闭性、构成的“自我循环的文化黑箱。”

    冯骥才先生在由文学向文化保护的转型前在虚构类写作中,对“文化黑箱”的解密是在传承鲁迅精神的基础上,对文化人形象的塑造:其作品中的民俗生活内容,也是对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记录。

    冯骥才非虚构写作中的“文化人”其实是为大地上行动的文化人和知识人树碑立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身在异乡,心牵故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vr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