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一呼一吸一清净 | 来源:发表于2017-10-30 19:29 被阅读40次

    读屿木兄《善恶的实质》有感


    屿木兄在《善恶的实质》文中,梳理出了一个“恶人的实质是病人”的观点。我觉得:这个观点很在理。

    佛教讲因果律,佛教的伦理观讲三世业报轮回。但在佛教对万法的缜密分析之中,并没有被称呼为“恶”的一类。

    大乘佛教唯识学派把与“善”相悖的类称为“”。

    “惑”类有根本惑(简称“惑”)、枝末惑(也称“随惑”)之分。

    根本惑,有贪、嗔、痴、慢、疑、恶见(此处用到了“恶”字,指与教义相悖之见)六种。

    随惑,又分成了大随惑、中随惑、小随惑三小类。

    大随惑,包括邪知(即不正知)、不信(指不信教义)、放逸(指行为放纵)、昏沉(指身心不轻安)、掉举(即浮躁)、懈怠(即不精进)、失念(指记不住教义)、散乱(指不专注)等八项。

    中随惑,包括无惭、无愧两项。

    小随惑,则有十项,即忿、恼、恨、害、覆(即掩盖)、悭(指吝啬)、嫉、骄、谄(指巴结)、诳(指惑弄)。

    惑,即迷惑,与“烦恼”同义。可见,佛教是把类似恶的、与“善”相悖的看成了“惑”,看成是大大小小的迷惑。其实这样的看法是有深意的,意味着根本惑是能够被拔除的,也意味着枝末惑是可以被止息的。

    与“善”相悖的人,自然是有“惑”的人,也就是心里有迷惑的人。把心里有迷惑的人视为心理生病的病人,也是不失恰当的。

    所以,世俗意义上的恶人,的确是有“惑”的人,也是有“病”的人。

    “恶人的实质是病人”说得在理。

    大家记住:

    别跟病人一般见识啊!


    合十感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wl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