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修行菩提树下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与见忍禅师的山中问答录(下)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与见忍禅师的山中问答录(下)

作者: 120000 | 来源:发表于2015-02-15 17:41 被阅读2641次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与见忍禅师的山中问答录

    刘思远

    见忍禅师于东山古道

    5

    在托钵行脚前,见忍禅师上了武当山,与道教师父们住了一段时间,并在那期间跟随他们学习太极。基于此,我们谈到了佛法修行上的一些话题。

    在僧人修行的过程中,禅定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因为我们会看到释迦牟尼佛、还有禅宗的达摩祖师以及密宗噶举的密勒日巴尊者等高僧大德,都是在长时间的禅定中证悟和得道的。

    禅定的确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功夫,禅也叫禅那,是印度语言。禅定分很多级别,不仅仅佛有禅定,外道也有禅定,也坐禅,也得度。定是修行的方式,禅定是一种方式,这个方式让自己在寂静中熄灭自己的贪嗔痴,熄灭自己的妄想,打破自己的执着,用禅定。但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说这个禅如此好呢?因为现在生活复杂,思想复杂,在轮回中搅乱不清,唯有禅定才能获得清净自在,在定中才能生慧,在定中才能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静到极处的时候才会有真实收获。

    师父告诉我们,参禅参性,性参禅,我们要参自己的法性,自性,要反问,问自性,回光返照。禅不一定是在坐。坐禅是另一回事。禅是在生活中,每一刹那,都看着自己的念头,都在守住他,到最后一直让他破灭,这才能够得定。六祖大师讲禅是什么呢,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我们首先是四相,《金刚经》中讲的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外不着相,四相很难破,必须要有功夫,才能破了这个外在的相,内不动心,不动心不是什么都不想,不想就是空过,你一想,就是妄想。就是让你在这个念头里面盯住他,达到定的能力,定功升起,才能看到真实本来的面目。

    不是你坐到了很高的禅定就成佛了,不是的,愣严里讲,罗切大定,在诸天里面,还有非想非非想天,是得到很大的禅定才能到达此境界,只不过寿命长一点,并不是真正的解脱。这是解脱的方法之一。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禅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灯,看到这盏灯,就能照见心里的黑暗。禅也是一粒沙,一滴水,他能洗漱心灵的尘沙。禅也是一味药,能医治你心灵的病苦,因为禅定的时候,你的执着,四相都会破灭,破灭了清净的体形就有了,不会受外在的干扰。统统都破灭了,才有定,有一丝毫的妄想都不是。

    定是不动的意思。外在不动简单,内在管不着,要靠觉,照住他,不让他胡思乱想,让他就在这里,看着他。所以很多禅师用这样的方式来修炼和训练自己。所以人生难得,也不要去追根问底,追根问底也是不好,当自己能理解的方向去,无论禅净显密。永明延寿大师讲,有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念佛的功夫沉淀,就自然没有区别,就能求生净土。到禅定功夫到达后,还念佛,通过这个方式来成就自己。

    那很多人就有疑问,常年在一个地方隐居,闭关修行,有的甚至是终生的,这样的修行对于世间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这不叫功德。闭关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闭关?闭关就是自己所带的课题,自己一定要在出来前弄明白,明白后,再去向世人度化众生,闭关有长有短,有大有小,长的有几年,几十年甚至上千年的闭关,短的,几个月,几个星期,甚至几天。有大有小,划定的关有三种,第一种三界(贪嗔痴)就是一个关,第二种是你的身体,第三种就是界限的关,你自己设定,比如在这个房子里,在这个院子里,你自己划定,不离这个界限。来研究这个课题,把自己的思想,精神和教义,把他研究通透。闭关不是在那里啥都不干,就坐在那里或者在那里睡觉,他是一定带着课题在研究的,思想精神的课题,书本的课题,参禅打坐的课题,参念头的课题。他如果不做的话,就是白痴,那不然坐在那里干什么呢?不是说闭关有什么功德,当然,通过闭关这种方式,来学习,来参悟,一定是有功德的,诸佛菩萨的加持,力量是很大的。当有人去护持,去支持的时候,一定会有功德,为什么,因为你成就一个人,成就一个即将成为佛的人,那不是功德吗?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成就人,我们供养人,我们也要看人,第一他有没有这个功夫,第二他是不是修行人,第三他如不如法,他如法修行,那就应该供养,因为太难得了,因为你找到一个善知识供养,那是修无量的福,起码这个善根种下了,那不仅仅是供养修行,因为他出来以后能够度化更多众生,那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您闭关的时候,一个人在里面,情绪起伏大吗?

    闭关确实不是一般人去做的,闭关一定要充分明白道理,对佛法,对菩萨要百分百相信,不然会出问题。一个是恐惧,特别是晚上。刚进去不会有,时间长了就会有问题,各种冤亲债主都来了,你就会有问题了。第一关是清净关,第二关是恐惧,各种魔障,第三关是身体的,没有很好的情绪,会伤害自己。就好像开车,没有驾驶证,没有掌握好驾驶技术,你去开,是非常危险的。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要想证得,达到,非常难,真的要下大功夫。而且在修行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种种魔障。释迦牟尼佛成道,雪山六年苦寒,寸草穿血,雀巢做窝,这样的功夫,甚至鸟把头啄破了,脑血拿出来吃。舍身喂虎。有舍必有得,当他有如此大的舍的时候,就受益了。所以我们现在见到世间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还得舍。佛连身体都能舍,我们还有什么。但是我们对身体还是很珍惜,因为看不破身体的。

    所以我闭关的时候他们都希望自己来护关。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功德太大了。护关也要有功夫的,要耐得住寂寞,要守信用,过了时间不吃。要送换洗衣服,过了时间是不要的,还要能够守得住口风。不能随便把外面的事情说给师父听,也不能把师父的情况说给外人听,同时还得有霸气,不能轻易放外人进去,你必须要有功夫,要有智慧去协调,否则护关就没用。所以护关的人一定要清净,明理,智慧。

    基督教说,人生来是有原罪的,所以要赎罪,但是佛教里讲,人生来就是佛,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是觉悟的,这两个观点,您是如何看待的?

    从基督教来讲,他没有错,本身人生就是苦,人生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赎罪的,一点没有错,因为你没有业。爱不重不来娑婆。你没有苦,没有业力是不会来的,你既然来到了这个世间,然后有人指导你,你找回自己的本来,这是很容易的。所以佛与基督教的说法,并不矛盾。

    佛讲一切众生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就本来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要说人,就连一个茶杯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它的性体是如来智慧德相,可是我们看不到,我们感受不到,它也有生命,可能我们看它的生命,它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几亿万年它就灰飞烟灭了,回归自然了。我们人呢,不过百年而已。所以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他说人就是来赎罪的。但是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有一个差别,基督教里面创造的,是你要依靠上帝,你是上帝的儿女,上帝要你好,你就好,上帝不要你好,你就得下地狱,是控制在上帝手上,而佛教不一样,佛教控制在自己手上。因为你就是佛,你不愿意成佛是你的事情,为什么有菩萨,菩萨就像老师一样,他是来教导我们的,来告诉我们这些真实现象的,你不愿意听,你不愿意学,那菩萨也拿你没有办法,所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是我们来提倡的。就是当你真正有了信仰,愿听师父来讲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所受益。当你不愿意来听,没有信仰,叫你来听,讲也是白讲。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看待这个问题,佛讲的本来面目,我们所谓的明心见性,见什么性,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会有美丑,老幼,有分别,但是法性是没有分别的,我们就好像是在梦中,像是在做梦,在颠倒,可是我说你在做梦,你不信,你说我就是我,我怎么可能在做梦?可是释迦牟尼佛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在梦里,梦中之梦,梦中之梦,你没有出去,一直在里面辗转,当你做了一个美梦,你就已经进入到那个世界了,可是你不知道,可是你的身体还在这里,只不过你的身体还在这里,人生长了点,在梦境里面,它规划的比较慢,可能醒一下,又做了另外一个梦。所以为什么要觉,觉就是醒来,真正把你打醒了,你就明白了,那些跟我没有关系,都是梦幻泡影,唱唱戏而已。你在梦里追求所有东西,在梦里去追求贪嗔痴,去追求所有东西,你还要跟人去拼命,你觉得划得来吗?

    我们上次讲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在一个庙里,小和尚就老缠着老和尚跟他讲一些道理,他问修什么功德最大?老和尚说,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你现在在梦里面,我们现在就是在做梦,他说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他不疼,他不怕吗?他说,在梦境里是不会有怕的,你如果在梦境里都在做善事,你的功德是最大的。你想想在梦境里都在做善事,醒来更会做善事。老和尚是这个意思。结果有天小和尚就睡着了,在梦里,有个老虎就要来吃他,结果他却醒了。醒来后,想起老和尚说的话,他很懊悔,心想,我怎么放掉了这么大一个功德呢,反正在梦境里我被吃掉了,醒来,我还是在的嘛。他这样想。可是梦回不去了,他怎么想做这个梦,做不了。那个老虎总是不来,一直做到最后,他突然开悟明白了。原来生死本无常,梦中也是泡影,没有太大意义。我们普通人,都在贪图这些东西。结果就这样被这些东西捆住自己,让自己无法出去。

    对佛教中有两个观点很多人不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一个人作恶很多,放下屠刀的那一刻就成为了佛?还有一个观点,在一部韩国电影中有表现,一位修行一世的高僧,最终圆寂前,他的愿望是看一看女人的身体,他自知这毁了他的修行。修炼了一辈子,最后只这一念,就功亏一篑,该如何理解?

    对,这样的问题一般人很难懂。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作为一个大恶之人,他就算放下屠刀,他也很难成佛,为什么?虽然他放下了屠刀,但他的业力还在运转,他的果报还在运转。但是佛为什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有的高僧大德都认同呢?因为一个人放下屠刀,改邪归正了,他和佛就没什么两样了。六祖慧能大师讲,忏除前衍,悔其后过。忏悔的力量非常强大。但是忏悔了,要从此不再犯,才有力量。你今天忏悔明天犯,明天忏悔后天犯,那是没有用的。可是作为一个大恶之人,他真正洗手不干,放下屠刀了,你想想,他救了多少人,帮助了多少人?他迟早要成佛,只是现在给他一个成佛的名,他还得去修,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因,他过去生中有这样的因,他来做了这样的事情,当他的因做满了,这些果报受满了,果报有好的果报,也有不好的果报,他受满了,到达,他刚好成佛。第三个方面,佛教讲心念,一念即众生,一念即佛。这话就是全在一念。当我们这当下一念,你的心是觉悟的,是善良的,是慈悲的,是智慧的,你的心跟佛有什么区别呢?当你这一念中有邪恶,有贪嗔痴,有妄想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凡夫。所以,佛与众生就是一念之中,所以一念即能成佛。

    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所探讨的这些都是梦幻泡影,用凡夫的思维去想,是很难想象的。你没有菩萨的境界,很难想象一念成佛的道理。这个理论能够说的通。但是实践,我们还在受着因果律的规划,眨眼之间,都有因果,这些因果在控制着我们。我们所听说的跳出三界外,什么是三界外,就是跳出贪嗔痴,不在贪嗔痴的范围内,你想,不仅仅是语言行为,你连思维都没有这个念头,你跟佛有什么差别?难道一定要坐上去他就是佛吗?坐上去,他不过是泥塑的,你能够时时刻刻,每一个念头都集中在这个觉悟的念头之中,觉是什么意思?从某种情况来说,觉就是醒来的意思,就是不是迷惑,不是睡着了在做梦,不是梦幻泡影,而是真实的,那与佛有什么区别?所以佛讲,没有离开众生半步。可是我们看不到佛,是什么,就是这个念头在起作用。

    那有人修炼了一辈子,他动了这个念头,佛就是一念不觉,而成为众生的。我当时为这个事情,在归元寺寻找了几个月才正式出家的。你既然告诉我,所有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所有众生都是佛,为什么我还是众生?我就在问这个道理。后来,我明白了,因为我们一念不觉,而被因果辗转的缠缚,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解脱。我们现在学习的办法就是为了解脱,缠缚,回到自己的本位,就是佛性。还有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现在看到的1、2、3、4、5是5个个体,但是在佛性体上,他就是一个,没有分别。如果你看到了这个真实的道理之后,你就不会看到他说,这是男的,这是女的,这是丑的,你就不会有分别。所有的人你都会平等慈悲去对待,无怨无悔。可是我们看不到,我必须还有我的分别。因为释迦牟尼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为什么,是因为妄想执着。我们有坚固的执着,所以一个高僧大德修炼了一辈子,最后动了霎那的念头,说明他还在执着。他还在执着一个女性,他还执着在性上,他没有看破这一点。密宗有一个修行方式,他是专门破这个性的,一个出家人,他专门画一个裸体的美女放在那里,每天进去,特别好看,就每天看着他,一直看到他觉得看透了,没什么好看了,他就进去,挂一个死人的骨头在那里,就去看,他把那骨头看成美女,把美女看成骨头,到最后一综合起来,他这一关破了,他没有这个欲望了,他这是破欲望的一种方法,所以人家说,佛法里百万法门,每一法门,都是对症下药的,不是说每一个法门都适应你,你要对症下药的。所以说一个修行人,如果他没有破掉这些关,他终究还会堕地狱。为什么他修行积累了那么久,都是梦幻泡影,连佛在修行中,一念之差都会变成凡人,何况一个普通的僧人呢?所以,我们说,你本来就是佛,只是因为我们一念不觉,而变成了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的真佛还在那里,只要你找到这一念,你就回去了。唤醒你,你就醒来了。

    这不是不公平吗?

    对法性是公平的,对你是不公平的。那天,一个女孩子跟我讲,我明天要带领我们的姐妹到少林寺去静坐,太不公平了。为什么男众出家只有200多条戒律,而女众出家,却有500多条戒律?她说我们要打着观音菩萨的旗子,到少林寺去静坐。其实不是,说明这不是法不公平,是我们的性体不公平,是我们的业力不公平。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内容不公平,是你执着的现象不公平,是你的境界不公平,而不是法不公平。法是平等的,就像喝水,水在那里,你倒在一个圆杯子里,它就是圆的,你倒入一个方杯子中,它就是方的,水没有变。我们就是如此,不公平,是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是我们自己的境界,是我们自己的烦恼妄想,而不是法。法是真实的,是真如的,如如不动的。六祖大师讲,禅定是什么,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十字路上好打坐,闹市丛中好修行。你得是有功夫的人,没有功夫的人,就会被打扰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不要去执着于某一个现象,他做了恶,能放下,我们对他赞叹,放下了屠刀,等于成佛了,虽然他现在没有成佛,但是他放下了恶意,发挥出来了善念,所以他成就更快。

    6

    与我同去的,有一个为感情问题而困扰的90后男孩,他对我谈到了诸多在情感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将随身带的电子书中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推荐给他看,他看后一一找到对应的状况,但无从入手解决问题。晚上,我们与见忍禅师谈到了这些困扰。他提倡为生活做减法,也谈到关于爱,关于感情的观点。

    成佛对于修行者是不易的事,对众生而言,更不简单。

    的确,可是如果人人都成佛了,还要我们做什么呢?佛在经典里面讲,唯有娑婆世界最苦,唯有娑婆世界最能成就众生,唯有娑婆世界是修福修慧的最好地方,成就自己最快的地方,因为他方世界,善多恶少,唯有我们的世界是相反的,善少恶多。所以唯有这样的时代,才是我们修福积累福报最好的时期,求生净土最好的时期,修行成就最好的时期,人在这个环境中,有机会给你积累福报。弥陀经上讲,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苦恼的世界,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惜福,可是在他方国土,佛的其他国土里面,你要想惜福太难了,因为人人都比你高,比你善心广,所以在这里,我们念念中,时时刻刻都可以。磨难越大,灾难越大,对我们处理和修行更好,所以过去古德这样讲,这个娑婆世界,师父写对联,黎泥最苦,劝大家众善奉行;清泰极乐,劝大家诸恶莫作。在这个世界里面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看到世界的真实苦,所以才劝大家诸恶莫作。

    人们常开玩笑地说,如果那么年轻的时候,都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该怎么办?

    如果都想明白了,那会很好,可是都能想明白吗?很不容易。如果真的都想明白了,我们大家都拥抱在一起,很开心很快乐,不是很好吗,总比拥有这个假身体好啊。这个身体天天在变老,天天在变化,生老病死苦,难道你还要天天在留恋,我一定要留在这个世间,把这世间的烦恼留下来,让他们去享受。

    我们明白一些道理,证悟一些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要花一些时间的。

    对,六祖大师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理容易通,但事很难做。所以说在懂得的道理和做到的事之间,距离是很大的。所以佛理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道理大家容易接受,容易懂,但是要做到,非常难。那才有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时时刻刻用佛法的精神纲要来洗刷自己,你的妄想烦恼,来增长自己的道心,来使自己如理如法的生活做人,让自己朝着觉悟的方向前进。

    这是否就是顿悟与渐悟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普通的凡夫来说,的确有顿悟与渐悟的分别,从一个觉悟者来说,他没有顿和渐的分别。

    是否可以理解为,顿悟是需要常年的积累,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才能有那个瞬间的开悟。所以顿和渐,并不是讲你从前是一个很蒙昧的人,从来没有去了解过,但突然有一天好像天眼就被打开了,就对一切了然于心了。顿和渐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从有相法来说,你这个说法可以解释的通,但是从无相法来说呢,他解释不通。所谓有相法,是有次第修学的,比如从一年级,读到初中,高中,大学,这是一个次第,这叫有相之法。无相之法是没有概念,没有时空的,他在一念之间刹那念尽恒沙佛,他有这样一个功夫了,他才行。所谓刹那念尽恒沙佛,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你念一万句佛号,人家念一句就够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境不同。你的烦恼心,复杂的心,贪嗔痴的心,放了多少,跟你念佛号的功夫是成正比的,持咒念佛诵经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清净心。六祖大师讲,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不是释迦牟尼佛有法,是你本身就有法,只是你不是用的清净心,所以你生不出法,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知识需要去接受,传授,需要去学习,可是法他不是你需要去学或不学的问题,所有教给你的都是方便之法,真法在你内心里面,谁也教不了你,你也说不出来,因为你醒来了,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是知道不了的,别人看不到你醒来还是不醒来的。所以你天天同佛起,时时同佛睡,你不知道你是佛,你不知道你跟佛在一起,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佛家讲的最高境界,是心境,是超越这个生老病死的心境,而不仅仅是我们在此的猜测。我们在这里假设,假想,假设和假想都是梦幻泡影。而佛法的真实次第,是你假想想不出来的,佛经里面的内容,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法,是教给我们了悟生死的方法。但对于一个解脱者来说,他只不过是个方便而已。

    既然法性是不变的,公平的,为何会有大乘法、小乘法的出现?

    佛教里面最高的菩萨境界,叫自度化他,度自己的同时,也在度化他人,利益大众。这是一个菩萨的精神。佛教为什么有大乘,小乘,有五乘之说,其实佛法里面唯有一乘,五乘只是方便之说。为什么叫方便,有各种根性不同的人,为了帮助他,曲线救国,所以才会有五乘。好,我跟你说大乘法,可是你没有建立大乘的信心,我跟你说你不要吃肉,不要喝酒,不要有美色,可是他受不了,那好你可以有,我再跟你讲一乘,你说我还有什么还要什么,那我再跟你讲一乘,是这样的,但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有二话可说。不是请客吃饭,没有客套话。都是教我们直接踢开门,不要绕圈子。可是我们的根性,智慧,境界不匹配,那我们只有慢慢从小乘开始。所以释迦牟尼佛开始来到世间觉悟后,他首先讲的是大乘法,大方广佛华严经,可是大家听不懂,他说的那些就好像神仙说的一样,大家听不懂,证实不了,没人相信他,一些天神看到后,就来求他,说你千万不要入灭,你入灭了,法就不在了。所以他才开始讲二乘法,三乘法,才开始有。就像小学生你跟他讲几何,物理,他听不懂。那你就要从很简单的跟他讲,才有基础工作。培养根性,找回本来,这是释迦牟尼佛的真意。

    我在一首词里有一句说,弘忍啊您不可思议,在此传承了佛的本意,不是他的本意,是佛的本意。反过来说,他就是佛,他传承的是真实本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守本真心是方法,这是弘忍大师教我们的方法。就好像一位上师传给你一个佛的咒语,让你持之以恒的去持他,是帮助你建立对佛的信心,能够帮助你远离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但是如果我们本身就没有,本身就没有你还要这些东西做什么呢?就好像我们坐船,我们坐轮渡,你想把船背着走吗?没用啊,背着走不是傻瓜吗?作为一个修行者,你知道你有多少业力,就要用哪种方法来应对,当你用完了,这些方法也可以不需要了。难道你的病好了,还需要继续吃药吗?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有病之人,我们的毛病就是贪嗔痴爱,执着妄想,我们的毛病就是杀盗淫妄通通都有。外在没有了,内心还有,这是一个人很难成就很难克服的一个方面。不是说,表面上装模做样,实际上内心都有。这种内心的有,不是你主宰的,是他一直就有,就要看你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克服。你的辩解能力,你能否降伏了它,叫降伏其心,你能降伏到它,你就成功了,你的境界就提升了。就像一只狮子在吼叫,让你所有的东西都放下。我们说法是狮子吼,为什么叫狮子吼,狮子出来一吼,所有的东西都要回避,所有的烦恼障碍,所有的冤亲债主都要臣服,为什么寺院里都有大雄宝殿,就好像雄狮大吼一样,所说出来的话,都能够摄受大众,直指人心,起到这个效果。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从生活中修正自己,就好懂了。我们所有的习气,都来自生活,在生活中做减法。可是修行人要做减法,我把他列出来毛病问题,我一条条的断,一条条的改,要做减法,对欲望,对烦恼,要做减法。对社会,对奉献要做加法。要颠倒过来,跟自己做斗争。很多人在跟外面做斗争,真正修行人一定跟自己做斗争,跟自己思想,行为,身体做斗争。看能否降伏自己。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戒,是因为有那么多毛病,如果你本身就没有那个毛病,这个戒律对你来说就不存在了。从来不犯法,法对你就没有用了。当你真正如法生活了,你就快乐。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人的疑问,说现在人人都在谈论佛法,仿佛佛法给到人的感觉就是佛是唯一正确的,这感觉让人不好。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从佛法里面来说,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士,都会说自己的宗教信仰是最好的。

    但是相对来说,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没有绝对正确一说吧?

    从佛教来说,并没有好与坏,只是佛陀告诉你解脱的方法,你愿不愿意。佛不度无缘之人,佛告诉我们,你只有喜欢我,才是认为是最好的,你不喜欢你可以不去学习。你可能比我还会高,你可能找到更好的,你没有找到我,那也没关系。他不是告诉别人自己是最好的,佛一直在告诉我们,你自己是最好的,你要找到你自己最好的东西,他只是告诉你找寻的方法,而不是佛是最好的。

    佛从来没有说自己是最好的。只要你愿意,佛就告诉你,好,贪嗔痴爱,执着妄想,这就是制造烦恼的,你自己才是最好的。所以挖掘自己内心的宝藏才是最好的。佛只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只有你自己才能找到自己,本来面目,解脱点,佛只是给你一个假名称号,叫佛。为了一个统一的弘法方式,叫成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你认为觉悟不好吗,做一个明白人不好吗,做一个自由健康的人不好吗,尤其内心的自由。好和坏不是佛评价,是我们自己受益了才来评价。你是最好的,你没有发觉出来。佛只是看到了,给你指条路,愿意不愿意,这是你自己的事。

    从我们现在生活的矛盾来看,一方面极尽追求和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在这个追求中感受内心缺失的信仰依托。这似乎是时代的通病。

    这个想法有没有错呢?其实并不矛盾。人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一点是没有错的。但是从佛教修行的角度来看,过于贪恋物质的享受,人往往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但很多人不明白,物质的交换是福报的产生,不明白物质的索取是对福报的消耗。

    我上次讲一个皇帝的儿子,皇帝命令他去出家,儿子说你必须答应我几个条件:第一要一车美女,第二要一车酒肉,第三要一车黄金。对于皇帝来说,这都是很小的事情,对于王子来说,这个要求也都是合理性的。所以皇帝答应了。这些东西都拉到了五台山,和尚出来了,接他,把他接进去了,这些东西不允许进山门的。把王子接进去了,这些东西退回。他进去后让他去做烧火劈柴的粗活儿。因为他离开皇宫了,没人保护他了,不干没饭吃。每天挑水,几百人吃的水,一个人挑。在挑水时心里就有想法,我是一个王子,我的福报有多大,你一个和尚有多大的福报。我给你挑,看你有多大福报来吃我挑的水。他带着这个念头就挑。有天老和尚看出来,就告诉他,老僧静坐一息,能消万担资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质是我们凡夫的依托,没有这个物质,奋斗的目标就没有了。我们没办法教化所有的众生,连释迦牟尼佛都说,众生刚强难化。如果释迦牟尼佛都把这些度掉了,还有坐在这里的你和我吗?我们还有贪嗔痴,还有种种烦恼妄想,业力,我们分析这个事情时,可以看的很清楚,要把它作为前车之鉴,不像他就行。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说伟大一点,可以普度众生,说自私一点,求生净土。修正自己,必须了却自己的缘分,那就是普度众生,你看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的愿力有多大,可是他们还叫菩萨,因为他们不成而自成。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证菩提了,可是我们还没得度啊。不是菩萨不度你,是你不想朝这个方向,佛拿你也没办法。

    看待社会现象,要用学习和警示的心态去看,学习,警示,勉励。不要把自己放的非常高,把自己看的很简单,很傻,不如别人,有助自己的修行,有能力我们全力以赴,有些人你帮助他他未必需要,有些人你也帮助不了,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要朝这个方向去想,我们坐在这里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整个世界的众生都和你是一体的,为什么不自己下功夫呢。当你的自性醒来时,我也不在,他也不在,你自己就成佛了。暂时的欲望,就像身体的细胞,这里痛那里痒。要把自己锻炼好,你看世间的眼光就不一样。你想帮是好,帮不了不要放在身上有包袱,依因缘而定。既然是梦,醒来为什么还要去追寻呢?所以要明白,第一不要为这些事情烦恼,第二要把自己分成几瓣来看,奉献社会,修正自己,以及腾出来看外面。既然是看戏何必当真呢。因为是戏而已。可是入戏了,就麻烦了,就不能看戏了。明明是假的,还有妄想执着烦恼。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这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起着主导作用。就如同现在有人批评当下的年轻人缺乏理想,但是年轻人自己却苦恼于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理想的事情之间,与自己的家庭、社会大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

    孝顺父母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但是有时候短暂的曲线的去做事,当你成功能证实的时候是可以的。当年刚出家时,家人不支持我,父母不支持。我家里面,我是第12个孩子,2个姐姐,9个哥哥,两个哥哥送出去了,一个姐姐嫁人了,其他都死掉了,因为那时候家里面临问题太多了。因为我小,我不懂,所以我活下来了。家里只有了我一个,如果按照道理讲,我应当在家里养父母,不应该出家,我为这个事情非常纠结。有天我问一个法师,我想出家,但是我面临一个父母的问题,不同意,我能否把父母安排好再出家呢?那位法师给我一个开导,你还是凡夫,你要想的事情太多,你要想做的事情永远做不完,等你做完了,时间没了,生命也没有了,假如你今天晚上往生了,谁来替你孝顺父母,谁来替你修行,谁来替你成就佛法,身体没有了。我一想,对呀,就发心出家了。等我出家一年多,我母亲找到我了。我出家前给我母亲写了封信,她回了几句话,说你既然这样想,我拦不住,说明你有佛缘,该怎样就去吧。后来我才知道,出家修行,明白道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才是最好的孝顺。物质只是养父母之身,难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身、之智、之心,孝顺从哪里做起呢?而世间之事,贪嗔痴爱,种种欲望,是你能满足的了的吗?短暂的告别父母,只是短暂的,但自己的成就让父母看到时,他们会非常开心。

    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生活,因为他们吃苦太多,不想让儿女去吃苦。第二因为他们是过来人,懂得普普通通的生活就好,不要自己去折腾,搞不好很危险,那是对你的爱护,不是害你,而是爱你。就算你八十岁,他也是会告诉你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就像我母亲,我去后,他还是把我当小孩一样的,说你要听话啊,你要遵守规矩啊,像孩子一样教我。因为他是母亲,父母就如此。他希望你有生活的保障,希望你健康平安。可是我们现在人不领情,认为父母太古董了,思想太陈旧。的确父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掌握的知识可能没有我们多,但是要理解,在理解和顺从的过程中来转化自己的方式。

    有时候有些居士来跟我说,小孩都不接我电话了。我说你把他烦透了他当然不接你电话了。如果从小你对他的教育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他不会这样的。所以有时候父母也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要认为自己懂得多,就不听父母的。也不能如此,我们要想他们的动机,他们动机是对的。责任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既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太违背父母。短时间有把握的,可以去做给父母看。如果长时间一定要作通父母的工作,一定要沟通好,取得他们谅解和认可。把你的想法和规划,成功成就展示给他们看,他们就不会阻碍你了。

    想起弘一大师在圆寂前,曾对他的弟子讲,如果你在为我助念时,见我流泪,这并非是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欣交集所感。您当下对“悲欣交集”这四字有何感悟呢?

    弘一大师往生时,为什么要写“悲欣交集”,这是他的慈悲,对众生的期望,不要辜负祖师大德。我流泪不是为我,是为你们流泪,本来很简单的事情,统统都能成就,你们却看不到门。弘一大师是了不起的律师。年轻时,他是大艺术家,曾经也是风流在世,这也是他的因缘。他能从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转成佛教律师,现在人很难做到的。当年李叔同的才气是独领风骚,说明因缘所致,菩萨表演给我们看的。他不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能做到吗?

    弘一师剃度出家后,与妻子在西湖告别,妻子问他什么是爱,大师说,爱是慈悲。可是对于他的妻子而言,抛妻别子,这是一件残忍的事吧?那您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呢?

    弘一法师说,爱是慈悲。他为何没有度他的妻子,因为弘一大师是觉悟者,他明白世界的爱是相互理解,互相照顾,相互陪伴。而世间的爱,大多是一种欲望之爱,一种快感的过程,这是普通人的爱。觉悟者知道,这个爱既短暂,还会造成不好的轮回之因。只有断掉这个情。世间的爱是被情所缚,被情所捆绑。佛的爱不是,佛的爱是大爱。弘一大师知道他的妻子跟他是一体的,但是他的妻子不知道,所以他的妻子才在追求短暂的快乐,叫刀尖上的蜜,你要尝试这个蜜,就要付出割伤舌头的代价。觉者就是看到了这个刀尖,所以不会去尝试。

    那就不爱吗?

    不是不爱,是更爱。因为希望得到长久的爱,就要帮助他解脱,所以才有菩萨的大慈大悲。慈悲喜舍,慈来大爱,悲能拔苦,用自己的慈爱去关怀、度化、感染众生,这是慈。悲是拔苦,是帮助你、救助你、解脱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要去看表面,爱是每个人的权利,是每个人的自私,爱是来到世间的唯一理由。所谓爱不重不来娑婆,都是因为爱而来,可是你被情所困,因为爱是自私的,才有更多痛苦,如果爱没有自私,就很好。因为自私,你就想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他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他的。可是人家不这样想,你不就是苦了吗?如果爱是无私的,就是了不起的爱。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私有财产。

    所有爱情都是自私的啊?

    是,但是有一种爱不是自私的,大师的不是。他看到所有人都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很多人我不认识,看到我就哭,我会安慰他。你认为我为了什么,她开心了你就不会烦恼,有句话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那如果这样讲,不就没有爱情了吗?

    爱情是美好的,但在佛理里面要看破这个苦。因为爱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因为男女之间的爱都会产生在欲望之中。

    作为年轻人来说,被情困扰是常事,但是被情困扰是最傻的事。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是你喜欢的人,他跑了,这个最难受,如果是他喜欢你,你跑了,那还好一点。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情困扰,是最傻的。为什么呢,这都是一个缘分,但是遇到这样的一个缘分,要相互的珍惜,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帮助,建立在这样一个真实的体系上,而不只是身体的接触,相互语言的承诺,一个真实的交往,才是自在的。当我们遇到这个缘的时候,就珍惜当下,尽情的享受人生。所以六祖大师提醒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既然生活在人世间,所有的因缘果报,都是在世间诞生的,我们只有在生活中去解决他,所以,既然在世间染上的这些,必须在世间上把他了透。你才能够成就自己,你如果说等我离开这个世间你再去解脱,你还要来,你会被因果所缠缚,你的因果,你的业力还在。你所作的一切都会在轮回辗转里。所以要跳出轮回,怎么跳,就是你要破除这个念头,破除这个念头,非常难。我也做不到,但是我现在找到这个路,我会朝这个路去走,有人连路都没找到,就太可惜了。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生死无常,我们现在开心的不得了,也许明天就送到火葬场去了。

    可是也有快乐,为何要一直强调痛苦呢?

    因为先苦再甜他能接受,但是先甜后苦他无法接受。我们要告诉他这是苦的,你要准备好,你准备好了吗,你没有准备好千万不要做,你要知道先甜后苦。我们要处理好男女间的关系,要多学佛法的知识,多了解慈悲喜舍,圆融共处。我们一定要清楚。那个时候,媒体对我做采访,你对爱怎么看。我说我也是个凡夫,我有爱的资格,我有爱的权利,但是我现在是一个出家人,我要学佛菩萨的大爱,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子为我母。我现在告诉你我没有情没有爱,这是骗人的,因为我还是一个正常的人,我有权利,我有自己爱的权利。因此我们知道生死无常,我们知道可能今天晚上明天早上就没有我的存在。既然如此,你为何要给别人添麻烦?

    这个说法不是很消极吗?

    对自己要消极才能精进,对他人要积极才能奉献。这就是修行的法则。每天都在想这是最后一天才会活的自在,才不会对外界动心,反正我可能今天晚上就离开了。

    这也是长期修炼所得,普通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可能还是无数次经受这个苦,也要追寻这一抹甜蜜,这就是爱最令人心动的地方啊。

    所以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修正自己,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所有的烦恼都在生活中产生的。

    7

    吃过早斋,陆续有居士前来。见忍禅师在客堂接待前来的人,五祖禅院位于安徽宿松一片4A级国家森林公园内,也常有游客慕名进入他的会客室,见到他恭敬问好,但未必认识。通常他会泡茶给前来的游客,与来客简单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介绍寺院情形,送客时通常以赠送佛珠、书、弘法光碟、供果等结缘。这样的接待一天随时会有。还有些则是特地慕名而来的,有政府公务员、多年的皈依弟子,以及各地的佛教信众。

    同样的问题,从不同人的口中问出,见忍禅师的回答也会有所区分。对待老人、年轻人、对佛学未涉猎者以及有研习者,皆以对方能接受的程度与认可的方式为主。从黄梅赶来的花白头发的老居士,围坐茶桌一圈,禅师颔笑聆听,不时将大家茶杯中的茶续上。老居士表达对师父的恭敬之心,也讲学佛过程中的困惑与生活中的家常。回忆几年前,远远见到师父在五祖寺主持的佛法仪式,称“给释迦牟尼佛洗澡”,在座信众知其为无心之过,会心一笑。禅师轻轻纠正她,那个仪式叫“浴佛”。

    在来山上前,我在时隔两年后于武汉见到见忍师父。他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百衲衣,请我们去一间素食餐厅吃午餐。那是个以时尚与文艺著称的地方,在路人好奇侧目的目光中,他旁若无人。饭桌上,他对我们讲,对于一个人而言,庄严不仅仅在外表,而是内心。

    穿着那件破旧的僧衣,同样是为表法。他说这是为纪念恩师昌明老和尚,因那件衣服为师父所赠,即使走在大街上,或在人多的场合,也不会打妄想,因为师父时刻在监督着。走在外面,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僧人是代表佛在世间表法的,人们看到了他,即使一眼,也结下了佛缘。就算他没有度他,佛也会度他。

    您感到孤独吗?

    我不但不感到孤独,还非常快乐,因为在我的生活中伴随的,要什么人就有什么人,并不孤独,孤独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交往,孤独的是你找不到目标才会孤独。当你找到目标的时候,你是开心快乐,怎么会孤独呢?

    虽然我们身边有亲人朋友,但人其实还是独立的个体,还是孤独的?

    对,从世间之事是孤独,就像我跟你讲闭关时一样,有很多层次,刚进去时是一种喜悦,再呆一段是恐惧,恐惧过后是孤独,孤独过后又到了喜悦。这就要一关一关的过。不能用世间人来看世间事,那是永远看不完的。首先要看自己,自己要如何做。但是看到世间的人,我们要学会去帮助别人,用释迦牟尼佛的方法去帮助,修正自己。你想在大海里救人,先要学会自己游泳,你自己不会游泳,跳下去不是自己死掉了吗?我们度人,就要有功夫。老是用世间的人来看待和谈论,就变成了自己的负担,那就叫多情。多情对自己没有好处,我们看到世间不如法,不如意,要做前车之鉴。

    孤独也很好,孤独让一个人的思想饱满。

    如果一个智者的孤独,确实可以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精神。如果一个普通人的孤独,会抑郁,会疯,会危害自己,会危害社会。这就是智者与普通人的差别,这就是修行与不修行人的比较。所以不能随便去看,去想,有很多事情,想多了,更多的痛苦,因为你放不下啊。当你放下的时候,也不去想了。今天我们能有这样的自在,除了师父对你的引导,还是有自己的钻研,自己的真修实干,否则,你就会被世间诱惑,你就不够资格去爱人,也不够资格被人爱,因为你不懂爱。真懂爱的人,人人都爱你,你也爱人人,没有丝毫索取和自私,你才够资格说爱。如果你有自私的索取,欲望,你就不够资格与大家拥抱。所以有没有功夫自己知道,别人是不知道的。

    所以看问题不能老往外看,要往内看,往外看只会增加烦恼。

    是的。我们看到每天来的人,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无事不登三宝殿,他来这里都是有事情的、有病的啊,来这里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来这干什么,逛商场去了。他心理苦,想解脱,来了会欢喜的。有问题说出来,师父来帮你,没问题就听师父讲讲。慢慢引导,让他了解和认识佛法。

    您所了解的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是基于对您自己的认识来了解的吗?就我个人体验来说,深入的了解自己后,才会了解他人,因为有同理心。这世间上每个人的外相不同,但是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是相同的。

    要读佛法钻研佛法,对佛法教化与世间对比,还要对世间社会形态的观察。就像做生意的人,想成功,必须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对市场进行全面了解,第二要打造很有利的团队,第三要可靠的产品,三者合一,才能有影响成为有实力的企业家。作为佛法的传承者,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发大菩提心,弄明白自己,这是基础,必须把基础打牢;第二要学习观自在菩萨,要辅助你成为有信心有能力的人;最后再学观世音菩萨,观世间的问题,我能为你做什么。不然你没有能力啊,你能做什么。所以在观众生的问题中,去学习。

    在他人身上您学到什么?

    每个人都在教化我,都在帮助我,看起来我在帮助别人,但实际都是他们在帮助我。他们的表现,他们的言行,好与坏,都在帮助我,好的我要学习,坏的我要帮助他,我增长了福报和智慧。你要解决问题就要思考,思考提升了认知和境界。那这样看来是不是别人都在帮助我呢?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表面是付出,实际是在收获,你收获了善根福德,收获了喜悦开心,别人开心也带给你开心。好像十根手指,他痛你浑身不舒服,因为十指连心,我们两个看起来是两个个体,但我们的法性是一体的,当你受到伤害的时候,我还要痛,你不知道,你认为只是你痛。从世间上来说,你是皈依弟子,你是我们的佛门弟子,从法体上来讲,我们是一体的,你认为只有你在承受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其实我们都是一体的。可是明者知道,你伤害自己的时候,爱你的人很痛苦,你不知道,就是如此。所以才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佛法说所有的生命都要爱惜,都要平等看待,都要爱他们,都要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给人幸福,给人健康,这些难道不是别人在培养你吗?所以我说是你们在培养法师,不是我在培养你们。你给机会了。你不提这些问题,我想都想不到,我怎么去回答别人呢,可是你提了,自然就流露了,不是我思考的,就像表演节目走台一样,这次你让我都走了一遍,下次我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直接上台了,因为我都过了一遍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人要这样去想,事要这样去做,才能真正觉悟,开心。

    如果再给您一次机会,回到20岁,还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如果再回到20岁,我一定会去找一个老和尚,去伴着他,跟他学习,那位老和尚走了,我再去找一位修行的老和尚,我永远是小和尚,太好了。因为跟他们学到太多东西,你才能得到身传言教,才不会懈怠,才不会被世间的荣誉名利影响,被别人赞叹。

    为什么呢?您已然是世人眼中的大和尚了。

    如果说我能够做到一点点成绩,这都是师父的功德,他一直在我身后是我强大的支持者。

    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还是要步步小心,如履薄冰。你没有看到可怕的一面,你没有经历可怕的一面,你不会害怕,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是看到,我们会怕,我们知道,我们会恐惧,有师父在我们不怕,他会替我们挡着。现在师父不在,我们就得靠自己,必须谨慎小心,用智慧力量,去磨练,保证自己法身慧命。我们现在在此很自在很快乐,很安逸,享受喝茶的乐趣,享受这些花花草草的乐趣。目的也是为更好的修正自己,服务大众。

    作为一个身在世间的修行者,您现在感受到了什么?

    到现在,就只剩下快乐,剩下简单,甚至连简单都没有了。虚云老和尚讲: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就这样。

    8

    在离开山上的前一晚,我拿着见忍禅师所著的书,请他签字,他在书的扉页写:是心是佛,是心佛。初一看,我并未理解其意思。反问他,为何禅师说话要如此难以琢磨,通俗直白告诉他人不好吗?

    他说,只有你自己悟到的才最珍贵。

    “能把握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时时处在一种空性自在的体系,你就是佛。心可做凡夫,心可生地狱,心可生六道,心也可生佛道。所以古德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禅师又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不可得,因为我们执着了这个肉心和妄心,所以失去了真心和真如,只有真如本性,才是我们要找的,只有真如本性才是我们要回归的地方。”

    那天吃过晚饭,天边铺满晚霞,寺里师父们手中捻着念珠,在散步。见忍师喊我去看晚霞,我赶到时,没两分钟晚霞就退了。大家便各自无言,看天空。天黑时,他说刚才我写了一首诗:

    天下无处不道场,性空自在是吾家,阿弥陀佛开此门,观音势至在煮茶。

    “你要想喝到观音菩萨煮的茶,你就要接受阿弥陀佛开的这道门。我们要明白这些语言都是指方明向的。通过这个方向来洗刷自己的妄念烦恼,才能喝到观音菩萨煮的这道茶。观音菩萨煮的这道茶,是甘露,是法味。就是这样。所以时时刻刻,念念中,都要清净自在为标杆。六祖大师讲,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法门无量誓愿学。每个法门都是佛陀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都是告诉我们能持之以恒降伏其心。每个禅师都有度众生的方法。”

    我想起日本曹洞宗创始人道元禅师,他在一个夏日的拂晓,悟出了真道,跪在如净老禅师的面前,老禅师欣慰地对道元说:“大功告成,身心脱落,脱落身心。脱落,脱落。道元,就连大彻大悟也要忘却。悟是无限的,修行也是无限的,悟道与修行的连环是要永远持续下去的。”

    我在默默想着这样的一幕,抬头,见忍禅师已快步走在前方,他回头对我说:“思远,跟我来,吃茶去。”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与见忍禅师的山中问答录(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ae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