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经常遇上这样的论题,诸如:学习音乐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家庭暴力的常见诱因是什么?
以上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在描述世界万物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方式。比如关于电子书是什么的问题,答案之一在文章中是:电子书占用的空间很少,你可以在电脑中存数千部电子书,而电脑只占用一小部分房屋空间。
这些论题反映了我们对世间万物存在的形式和秩序的好奇,便被归属于描述性论题。
我们再来看第二类论题,还是以介绍电子书的文章为例:非小说类图书应不应该做成电子书?文中的回答是:这些书不是按其页数传播知识,也就是意味着我们不应当以一本电子书的页数来判断它的价值。因此,尽管电子书形式体现不出纸质书那样的厚重,但并不影响其提供的信息的独特性。
这类的问题还有:公立学校应不应该开设性教育课?对医疗补助欺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上述问题需要的答案都显示出世间万物应该呈现的样子,这类论题都属于伦理或道德范畴,都是关于对错、好坏的问题。它们需要规定性的答案,因此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有时候,我们很难判断自己讨论的问题到底是哪一类论题,我为了要让自己能很快分清论题学会自己两个问题,以此来找到答案。当然,得先记住这两种论题类型,然后用问题来寻找结论:
1.“他想证明的是什么?”
2.“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基本能找到你想要的结论。
比如,公共泳池是不是一个健康的隐患?
如果答案是“是的,确实如此”或者“不是,言过其实了”,那么我们就知道,问这个问题的人,是想证明“是或不是”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描述性问题。
再比如,学校该不该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
如果回答是“应该,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爱心”或者“不应该,学校不该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区服务”,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问题是想要知道他人的观点,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规定性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