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
从1.0版本到2.0版本,这两个版本微信的发展平淡无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发文字、发图片,可以免费替换移动运营商的短信和短信。早期微信的用户活跃度并不高,或者说,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类,甚至是跟手机QQ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力的。
微信迎来第一波用户增长是在2.0版本发布了语音功能。这个功能是来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机中做出来的,但很快国内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进。
从2.1、2.2、2.5、3.0到3.5版本,这几个版本微信在干什么事情?其实就是一件事:让用户可以不断地去添加好友。
1.熟人关系链
匹配通讯录将手机好友加来,通过qq离线消息,拉qq用户来,允许用qq账号登陆微信
但这并没有和米聊拉开差距
2.陌生人关系
2.5做了附近的人,3.0做了漂流瓶、摇一摇。
通过制造聊天话题和场景,留下新用户(弥补熟人关系那边用户不足)
用户开始暴涨
3.线下关系链
3.5微信做了分享二维码名片。有了二维码名片,每个人都很容易线下加好友
此时微信用户超过一亿
4.盘活关系链
4.0微信做了朋友圈
在此之前微信只是个即时通讯工具,而在一个聊天工具中做社区,还是首例
有了朋友圈,我们每天在里面发的内容,微信好友可以看到,也许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但可以点赞表示下存在感,于是陌路人变成了点赞之交。而且还能从某些朋友的动态发现共同好友,促成人与人间更多链接。同时可以更容易及时更新朋友信息,找到共同话题。
原本人与人间只是单向联系,但有了朋友圈,人与人间就变成了三角形的网络结点,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重要结点。这样的网络也就更稳固
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后奠定了移动互联网地位,朋友圈则使得这一位置永久固定。微信生态圈届时完成,腾讯获得移动互联网的头等舱车票
此外,公众号没有出现在图中,因为并没有专门发布的版本,大概是微信4.0发布前后开始上线
微信单聊群聊、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形成一个信息传播闭环
5.商业化
5.0,微信发布了游戏中心、微信支付和表情商店
借助微信的大用户量、高活跃度和强关系链,游戏一直是腾讯营收重点
表情包在qq时代就是中国网民的爱好,但一直没给腾讯带来营收,而line在日本却凭此赚的朋满钵满,但一通试后,发现还是不行,所以就坚持免费
而微信支付一路逆袭,在2016年实现了盈利
6.插件化
从前五个步奏来看,微信好像一开始就想好了战略,但其实不是
在这些功能迭代中,微信的界面、业务结构、功能结构几乎没变,这是因为微信在增加功能时,充分考虑了功能向后兼容性,所以即使功能越来越多,却一点不臃肿,而这是qq一直来被诟病的地方
这主要靠插件化,即随时可以安装或卸载,哪怕像公众号和小程序,都相当于可装卸的功能插件
微信前身
qq邮箱
1.起源
2010在美国出现过一个叫kik的产品,一个月获得一百万用户,震惊了世界
而当时邮箱团队正在着手开发一款手中邮的app,即qq邮箱移动版
张小龙敏锐发现了这个奇迹,于是开始着手做“微信邮件”——微信
由于微信是邮箱团队开发的,为了快速实现,复用了原先邮箱整个后台协议和框架,背后的通信协议用的也是邮箱HTTP协议,而不是通常即时通讯工具所用的UDP协议。所以我们每次发送一条微信,就真的就是通过微信后台向朋友发送一封微型邮件
2.微信与qq邮箱相似处
微信产品体验报告1.漂流瓶。微信里的漂流瓶就源于邮箱
2.qq邮件订阅和已经下线的阅读空间。他们是公众号前身。通过邮件去订阅博客或朋友的qq空间就像现在通过公众号去关注一些媒体、大咖、朋友公号
3.邮箱在2009.2010时可以和qq好友聊天。类似于微信的qq离线消息助手
4.qq邮箱给好友发简短信件。微信上线过“短消息”功能
5.“广播”,比新浪微博稍晚,比腾讯微博早一年,希望把推特复制到中国来,后来腾讯集中火力做腾讯微博,就放弃掉这个了,但这次做社区经验为朋友圈打下很好基础
6.邮箱有记事本功能,微信有语音记事本插件
7.邮箱有“文件中转站”,相当于邮件附件收藏夹,于是微信有了收藏
8.邮件有标签功能。微信在给好友分组时,也是用标签
3.阅读空间与公众号
2005年上线的qq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低龄化标签。各种音乐、装扮、背景、荧光体字体……很适合中学生口味,但随着用户长大,用户就不喜欢这些花哨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阅读空间,方便用户只看好友的文章内容,不看花哨的摆设。后来又加入了订阅网络上的博客的功能,类似于google reader
后来独立为邮箱内部一个单独的app,叫“微杂志”
张小龙一看不如直接合并到微信里去。这就是腾讯新闻插件的来源,这造就了腾讯新闻客户端在移动互动网的辉煌
有了这个插件,团队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这种能力开放给所有媒体?于是就有了公众平台
最早时,公众平台不是叫这个名字,叫媒体平台,我们都知道微信公号网址是mp.weixin.qq.com,这个mp就是媒体平台media platform缩写
后来觉得这事格局还不够大,就改叫“公众平台”了,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公号就诞生了
我们看公众号,官方限制了文章内容嵌入内容,所以要加链接的话,就要在最下面“阅读原文”里
为什么叫阅读原文,不应该叫相关链接之类的嘛
这是因为当时公众平台内容模板用的是“微杂志”的,而微杂志的模板又是做博客内容抓取,为了方便用户看原网站,也为了尊重原作者,给他导流,所以加了一个“阅读原文”
于是坑就一直留到现在
微信成功要素
必然性
因为他背靠腾讯。所以可以用qq账号直接登陆、和qq打通实现离线消息、邮箱本身的推广资源、腾讯母体平台运维支持、腾讯在即时通讯上积累的经验,这些都是其他竞品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别人就能把微信做到今天这种高度
因为微信的成功有两方面:
1.微信在移动端做成了一个类似qq在pc端那样的全民级通讯平台。这个成功靠腾讯亲儿子这点是很大概率做到的
2.微信已经远远不是一个聊天工具,他的地位实际已经远远超过qq,成了一个操作系统,全民每天平均有超过40%时间花在微信里。此外还涵盖了qq无法覆盖的高端人群和一定程度的国际化,甚至引来了大量国外同行模仿
做到这种程度,就不是有资源支持就可以做到的,所以还有五个偶然
偶然性
1.没有负担
当年微信初创时,腾讯公司里面有好几个团队都在做,但是邮箱团队是没有做移动app的经验的,其他两个团队,都属于无线事业群,原本就是专门复责移动应用开发的
理论上,他们应该比邮箱团队更有经验,但是他们受制于另一个因素:腾讯无线当时有很大比例收入来自于移动运营商,市面上有微信类产品出来后,中国移动就和腾讯无线打招呼,不允许上线这样的产品,别人可以做,但你们是大公司,你们不能做
所以当时无线团队束手束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qq通讯录里加了个q信,这种妥协下的产品,当然没有竞争力
2.种子用户群
在早期时,并没有得到腾讯全面支持,没有qq引流,最早的微信用户,基本来自于qq邮箱
导流位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qq邮箱首页,放一个微信广告。另一个就是在微信里引导用户发邮件邀请好友加入微信
这些邮箱用户比较高端,喜欢简洁、专业风格,这也奠定了社交产品的调性和口碑
3.极致追求
如果没有张小龙和整个微信团队追求极简体验的格调和品味,那么微信从文案、图标到功能定义,都可能会像qq一样,改来改去,同时还想着办法让用户花钱……
这些个性化商业化功能不是不好,对小朋友就该如此,但这样是吸引不了高端用户的
以前的白领,尤其是外企员工,是不屑于用qq的,都用的msn。微信的成功,让qq都狠下决心做了个tim
4.远离总部
12年时,腾讯有两万人,其中1.8万都在深圳,而广州邮件团队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人数这么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干,保持了它的纯粹,而不会被总部的各种人才流动打扰,实现了优秀人才集中和长期合作
5.胆大心细
微信做朋友圈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尝试
朋友圈的实际对手是微博,两者都在模仿脸书,都在抢占国内这个“生态位”
但把聊天和社区放在一起是冒险的,就像脸书把messeager独立出来,但也没有很成功,新浪微博当初想把微博私信打造成独立应用对抗微信,也没有成功。
而米聊很早就在产品中加入了社区,自动同步用户改签等动态,但问题是在用户关系链还没有沉淀好时,做出这个功能,最后整个动态就成了垃圾堆
网友评论